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澳门无码AVAPP,在线观看偷拍视频一区,人人澡人人模人人爽手机版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中部地區六省市場監管局簽署食品安全 風險預警交流合作協議

2019年12月03日 08:03   來源:河南省市場監管局   

  為加強中部地區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工作,提升食品安全風險區域防控和協同應對能力, 11月25至28日,河南、山西、江西、山東、湖北、湖南6省市場監管局在河南省鄭州市召開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協作會議,簽署了《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合作協議》,并圍繞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工作和協作機制建設進行了深入研討。河南省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馬林青出席會議并致辭,省局食品安全總監王建防主持會議。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司預警交流和標準處處長郝明虹,湖南省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劉湘凌和六省市場監管局分管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工作的局領導、處室主要負責同志,以及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和河南農業大學有關專家參加會議。

  按照總局在全國32個省級行政區建立七大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區域協作區的“全國一盤棋”要求,中部地區六省積極開展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工作,探索建立中部地區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區域協作機制,既是保障人民群眾食品安全和助推企業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加強區域食品安全監管和推動社會共治的重要抓手。

  根據協議,豫晉贛魯鄂湘6省市場監管局將按照“自愿合作、信息共享、結果互認、共建共創”的原則,加強區域間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工作交流,著力推動區域間食品安全信息互通、風險會商研判、風險預警發布、風險交流合作等領域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區域合作機制。

  加強食品安全信息數據互通交流,實現檢測結果互認。各方按照對等共享原則,促進區域內檢測機構的合作,實現檢測結果的互認,主動相互通報監督抽檢、風險監測、評價性抽檢中發現的各類重大食品安全風險信息;建立中部地區六省一體化復檢機構名錄,實現資源共享共用,解決復檢難的問題;鼓勵、支持中部地區六省的食品檢測機構承擔轄區外其他省市的抽檢監測任務;統一承檢機構的檢驗方法和技術考核標準,共享互認對承擔國抽、省抽任務承檢機構的檢查考核結果。

  加強高風險品種及重大信息發布事前溝通交流,開展食品安全風險預警會商研判。建立中部地區六省食品安全工作專家庫,對中部地區六省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工作進行業務指導和技術支持;制定中部地區六省區域性高風險食品品種目錄,明確重大信息涉及范圍;建立中部地區六省食品安全抽檢監測高風險品種及重大信息發布事前溝通和信息交流機制;根據需要適時召開多層級、多形式的區域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會商會議,加強對中部地區六省區域性、行業性重大食品安全風險及行業潛規則等共性問題的討論研究,共同致力于區域食品安全風險隱患早發現、早溝通、早研判、早預警、早處置,主動回應關切,正面引導輿論。

  加強不合格食品核查處置協查協辦力度。中部地區六省開展不合格食品核查處置工作,根據調查處理情況將案件線索及時移送至相關省份市場監督管理局;不合格食品核查處置案件需要協助調查的,相關省份市場監督管理局應當積極配合;不合格食品核查處置案件涉及外省的,負責處置的市場監督管理局在案件公示前通報給相關省份市場監督管理局;對于重大問題的處理,各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應集中優勢力量聯合辦理,互為支持。

  開展食品安全抽檢監測等工作的研討交流。定期、不定期聯合開展食品安全工作先進經驗交流,內容包括各省創新的工作思路、好的工作方法、突出的工作亮點等。研究解決抽檢監測工作的難點、熱點以及存在的共性問題等。開展食品安全預警分析方法、風險交流技術手段、信息化技術應用、不合格(問題)食品核查處置能力等方面的工作交流和技能培訓。支持和鼓勵各方針對檢驗監測中發現的共性食品安全問題,以及群眾關注的難點、熱點問題展開聯合研究,共同商討,查找問題根源。

  河南省市場監管局作為中部地區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協作機制建設的首倡單位,下一步將如何推進呢?馬林青表示,河南省局將依據六省簽署的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合作協議,聚焦食品安全信息數據共享、風險預警交流、科普宣教和科研合作、跨區域監管執法協作、技能幫帶培訓等領域,圍繞建立聯系會議制度和聯絡員工作制度,抓緊研究具體措施,認真貫徹工作部署,堅決打通協議落地“最后一公里”,探索建立符合中部地區實際的合作互動、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新模式,助力中部地區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整體提升。

  會上,郝明虹結合國家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和風險預警交流工作總體開展情況,分析、點評和通報了中部地區六省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的工作成效。王建防就貫徹落實協作會議精神,推動六省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合作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倡議。

  在豫期間,與會代表還現場觀摩了河南省市場監管局智慧監管中心,實地考察了鄭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鄭州雙匯食品有限公司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和風險防控工作開展情況。

(責任編輯:佟明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圖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