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4月30日訊(記者 郭文培) 近期,美方不斷出臺各種關稅政策,反復揮舞關稅大棒。“朝令夕改”的關稅政策增加了經濟不確定性,引發的全球貿易緊張局勢更是對國際醫藥市場造成了負面影響。在此背景下,中美醫藥行業影響幾何?面對緊張的全球貿易局勢,中國藥企如何突圍?
公開報道顯示,2024年,中國醫藥產品進出口總額達1993.8億美元,同比增長2.1%,其中,出口額1079.6億美元,同比增長5.9%,結束了2022年和2023年連續兩年的下降趨勢。重點出口產品中,中藥類產品出口52.8億美元,同比下降3.3%;西藥類產品出口539.6億美元,同比增長5.7%;醫療器械類產品出口487.5億美元,同比增長7.3%。
美國醫藥市場:藥品短缺承壓
“美國是我們國家藥品進出口的一大市場。中國對美國出口主要以原料藥為主,對美國進口主要以制劑為主。”談及對中美市場的影響,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解奕炯介紹,“從細分領域來看,我們國家是仿制藥大國,這種關稅影響對仿制藥的影響可能較小一些,畢竟我們本身對仿制藥的進出口依賴程度不高。但是,美國對仿制藥的依賴相對高一些,在關稅貿易沖擊之下,美國仿制藥的貿易成本肯定會增加,甚至會造成其他類別的藥品短缺。”
清華大學戰略新興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麒牧也表示,目前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對來自中國的藥品實施了階段性豁免。因為對美國市場來說,美國80%的原料藥依賴進口,在其醫藥供應鏈中,中國是重要的活性藥物成分、前體產品和仿制藥來源地,如果未來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藥品加征關稅,一是會對美國醫療供應鏈的穩定性帶來沖擊;二是新增的關稅成本會部分轉嫁給美國醫療機構和患者,提高美國本土藥企研發成本和患者的就醫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央視新聞報道稱,當地時間25日,美國制藥業貿易協會委托報告顯示,25%的藥品關稅將導致美國藥品成本每年增加510億美元,藥品關稅將增加美國生產成本,降低美國藥品出口競爭力。如果藥品關稅全部轉嫁,美國藥品價格將上漲高達12.9%。
此外,海外網報道顯示,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4月11日報道,藥劑師表示,美國各地面臨數百種藥物供應短缺的困境,其中包括一些救護車內及手術室使用的緊急藥物。報道稱,造成藥物短缺的因素包括前些年處方量激增、制造商生產延遲以及其它公司未達到生產目標。但一些專家也指出,造成藥物短缺的因素還包括需求超過供應、制造行業的限制以及原材料供應鏈人為中斷。
“在醫藥領域中,美國是關稅政策影響‘受害’最深的,因為美國的比較優勢產業是研發,這種技術領先的比較優勢在關稅影響下,會逼迫我們突破對于美國的技術依賴。”解奕炯分析,“中美兩國畢竟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關稅沖擊之下,都會受到一定影響。但是,中國是一個大經濟體,尤其是經過積極構建國內大循環,優勢依然存在。”
中國醫藥市場:國產替代迎來機遇
談及對國內醫藥市場的影響,胡麒牧表示,中國藥企在美國的出口規模不大,多以中國本土為主要市場,另外國內創新藥出海,主要通過BD合作對外授權,不產生商品銷售邏輯,加上美國對我國醫藥產品實施階段性豁免,短期內影響十分有限。但是,在中國實施了對等反制后,意味著短期內從美國進口的部分醫藥和醫療器械價格會上漲,但從中長期看,這為相關產品的自主研發和國產替代帶來了機遇。
在解奕炯看來,創新藥是以知識產權和技術進出口為主,關稅政策的直接影響不大,但對于我們國家的創新藥研發會有延伸影響,因為對原料藥及研發輔料有一定進口需求,這可能會給醫藥創新帶來階段性影響。貿易沖擊最大的可能是原研藥和生化制藥,特別在血液制品領域,美國血液制品領域在全球具有產能優勢,可能會對我們國家的血液制品造成短期影響。但長期來看,這也逼迫國內加快血液制品領域的國產替代。
是機遇,亦是挑戰。面對緊張的全球貿易局勢,中國藥企如何突圍?
胡麒牧表示,對于中國企業而言,一是要加強自主研發創新能力,這是應對任何不確定性因素的核心競爭力;二是要優化全球布局,在努力穩住歐美市場的同時更加重視在新興海外市場的布局;三是要優化產品結構,挖掘國內市場增量,如銀發經濟帶來的新需求。
解奕炯建議,關稅承壓之下,醫藥企業要善用人工智能等先進手段,提升傳統醫藥產業質量,構建起自主可控的醫藥供應鏈、產業鏈。只有擁有更高質量、更低成本的醫藥供應鏈、產業鏈體系,才能應對目前國際市場的沖擊和影響。
(責任編輯: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