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澳门无码AVAPP,在线观看偷拍视频一区,人人澡人人模人人爽手机版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科教更多新聞 > 正文
中經搜索

MR全息博物館重新定義博物館未來

2019年12月05日 14:34   來源:消費日報網   

  近日,“MR全息博物館”突然在網絡上火熱起來,通過MR領先技術全息互動的方式,讓體驗者無距離感受超時空魅力。全球技術領軍企業(yè)XIMMERSE(廣東虛擬現實科技有限公司),結合全息空間成像、虛擬人物制作、MR混合現實、聲光影特效、空間定位、動作捕捉等先進技術,通過營造逼真的數字化模擬現實,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文化與科普展現形式。據了解,MR全息博物館將于2020年1月在美國拉斯維加斯CES展,正式全球發(fā)布。

  MR全息博物館 科普教育的全新發(fā)展方向

  作為一家AR/MR領軍技術型企業(yè),目前XIMMERSE在全球范圍內有效專利及專利申請已達220項。此前,XIMMERSE與聯想聯合美國迪士尼(Disney)共同打造的全球首款消費級AR頭顯——Mirage“星球大戰(zhàn):絕地挑戰(zhàn)”成為全球最暢銷的增強現實設備。如今,MR全息博物館將成為XIMMERSE進軍文化與科教領域的嶄新力作。

  通過MR全息技術,體驗者能夠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受到立體、逼真的場景,充分呈現出大自然的神奇,增強現實事物本身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激發(fā)體驗者接受新事物的積極性。在快閃活動現場,全息博物館頗受小朋友們歡迎,正在體驗的小朋友們表情都非常驚奇,時而揮手,時而跑跳,仿佛置身于另一個世界。原來在MR全息博物館的世界里,通過一個小小的頭顯就能夠瞬間穿越到海底世界、恐龍時代、熱帶叢林……海豚、魚群、還有稀奇的水母、恐龍等,這些生活中無法靠近的生物統(tǒng)統(tǒng)盡在眼前、觸手可得。不必擔心的是,體驗的同時也同樣可以在現實場景中進行互動交流,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壁壘,體驗科技帶來的強大震撼。這應該就是兒童科普教育全新的交互體驗方式!

  專業(yè)人士認為,MR全息博物館將成為科普教育的一個新方式和發(fā)展方向。MR全息博物館大大提高了虛擬現實在智慧教育領域的成熟度,完全脫離傳統(tǒng)鼠標的創(chuàng)新交互模式,可以幫助孩子沉浸在虛擬3D世界中進行學習探究及實驗。研究表明,通過立體視覺呈現內容來促進教育的發(fā)展是很有意義的,可以幫助孩子們提高學習興趣。MR全息博物館的出現,表明虛擬現實在教育教學中已逐步成為未來視聽教育的必然發(fā)展趨勢。

  立體直觀的知識獲取 跨越現實與時空的交互體驗

  XIMMERSE負責人賀杰表示,MR全息博物館為兒童科普教育及文旅業(yè)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樣板,它允許孩子獲得更為立體、直觀的知識感知,從而提高知識保留度。另一方面,MR全息博物館將影視級別的穿越體驗,空間形態(tài)呈現在眼前,知識與經驗的獲取則更像是進行一場深層次的對話。未來,還將有更加新穎豐富的玩法,持續(xù)更新的內容及運營模式呈現給大家。

  MR全息技術有別于虛擬現實VR技術,MR與VR相比的主要優(yōu)勢是:存在感、靈活性、安全性。與VR技術無法與現實互動不同的是,MR是融合在現實環(huán)境當中,可以輕松實現人與人以及周邊環(huán)境的交互和溝通,而VR則是將使用者割裂在一個獨立空間當中,無法實現與環(huán)境和他人的聯動。因此,區(qū)別于VR游藝設備,MR全息博物館在互動體驗上天然適合于科普教育。既有觀賞又能互動,通過設置內容互動環(huán)節(jié),讓體驗者在自身的體驗和發(fā)現當中學會認知,寓教于樂意義重大。

  MR全息博物館為大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交互式體驗,為傳統(tǒng)博物館帶來了全新的變革。通過MR全息博物館身臨其境的體驗和互動,無疑將拉近文化歷史與民眾之間的距離,通過新科技重新詮釋“博物館”的概念,將文化和教育用耳目一新的方式呈現在大家面前。MR全息博物館將為教育、文旅領域開辟出全新的商業(yè)模式,未來跨時空的超現實教育、文旅體驗也將會因此而誕生,探索無限可能的數字化未來即將到來!

(責任編輯:張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