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2日,“AI+教育 智聯WE來”2019 智慧校園標準體系建設與人工智能+教育論壇將在山東青島拉開帷幕!在盛會開幕之際,為您揭秘現場部分嘉賓檔案及核心觀點內容。
鐘曉流
清華大學信息技術中心副總工程師/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副會長,GB《智慧校園總體框架》和GB《多媒體教學環境設計規范》標準工作組召集人
Eugene Kowch
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主席、美國教育政策制定及管理部門領導、美國布魯明頓教育技術和通信協會前任主席、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教授/研究員,曾獲國家教育系統改革政策、組織和學習研究獎、英國教育技術雜志及眾多教育和經濟專業雜志編委會成員、美國研究協會(aera)混沌理論和復雜性專家小組主席、在三個國家撰寫并發表了數百份會議及期刊論文、重點關注教育技術對于創新學習的支撐,指導一組博士生研究教育體系創新,并在北美、亞洲和歐洲重大國際會議上多次發表演講,推動新技術對于教育的引領與變革。
張永勝
中國海洋大學網絡與信息中心主任、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青島節點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信息化分會常務理事、青島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承擔“908”專項和“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航次紀實、中國科協院士學術成長經歷采集工程、教育部IPV6示范網絡主干網核心節點支撐環境建設等各類課題多項。
核心觀點,探討在智慧校園建設迭代過程中,網信中心,通過新技術的更迭,實現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轉型,工作內容從被動式的教學管理輔助的主要形式變換為積極主動、創新地為全校師生教學、工作、生活提供各種便捷服務為己要;應用前沿的信息化技術,完成初步的校內數據初步過濾,整合,并通過與學校工作實際情況相結合,探索性地發掘數據在學校發展方向、師生生活點滴生活的數字化描述、以及過程中發現問題、引發關注、制定決策,指導行動過程中的不同聚合應用的可能性,同時將經過一定驗證的成果,逐步投入現實,將服務工作做到逐步顆粒化,實現網信工作在提供服務過程中的沉浸和無感知。
王喜英
三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魏廣平
北大計算機本科,美國密執安大學軟件科學博士。愛立信人工智能科學家,海外高創智能應用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人工智能專委會副理事長。 曾在Fidelity和Ericssion等500強大型IT企業負責團隊組建、產品研發、系統架構及項目實施。他創立的美國MVC Pro軟件公司多年來從事征信及風險評估方面的專家系統軟件研發,現階段專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以及這些領域的創新創業、投資及孵化器。
核心觀點,我們站在顛覆式革新的邊緣,技術將會極大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人際交往方式。人工智能正在從智能芯片化和自動化、傳感智聯、人變機器化、機器人性化、人機互動融合、虛擬化方向發展。
黃斌
上海交通大學本科,美國UCLA博士。有豐富IoT平臺經驗。研究方向包括計算機輔助制造和設計系統,系統仿真和模擬技術以及現代物聯網技術。具有多年計算機設計,工程和管理經驗。是工程機械物聯網技術的頂級人才。現在Smartrac 公司就職產品經理職位。
核心觀點,物聯網最新技術及應用正在引起世界各國各行各業的高度重視。通過引入端+邊+霧+云整體構架理念,我們將協力打造三盟智能物聯網的生態。同時作為物聯網技術中的另外一個重要環節,數據孿生技術是介于數據收集平臺和應用端之間的重要環節。數據孿生利用物理世界采集的各種信息,通過數字化方式創建其在虛擬世界的映射機制。本報告闡述了孿生技術在多維度數據空間中的不同應用, 以及它在物聯網生態中的重要作用
羅軍鋒
信息管理部主任工程師,數據管理辦公室主任,技術研發部主任等職務,從事高校信息化建設近20年,先后自主或帶領團隊完成了西安交通大學教師綜合平臺、學術資源平臺、學校教務管理系統、研究生管理系統,學校數字化基礎平臺,學校教學、科研大數據平臺等各類信息系統、平臺20多個。
陳平
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工學博士,計算機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現任北京師范大學信息化建設辦公室、信息網絡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語義服務、圖像識別、物聯網體系架構和教育大數據。
核心觀點,在邁向智慧校園的過程中,應該架構什么樣的基礎環境,以及如何架構這些基礎,是各高校正在努力探索的課題。北京師范大學以三大數據體系建設和物聯網體系推進的實踐,展現了智慧校園的一種可行的發展路徑。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