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民為先"--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澳门无码AVAPP,在线观看偷拍视频一区,人人澡人人模人人爽手机版

"萬事民為先"--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

2012年12月25日 11:09   來源:新華社   

  睿智博學 儒雅氣度展風采

  去年8月,李克強訪問香港期間,深入香港社會各階層,出席各種經濟活動,到香港民眾中噓寒問暖。在港大,尊重當地習慣傳統,用中英文交替發表精彩演講。訪港短短不到3天,但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被香港媒體譽為“李旋風”。香港金融界人士形容李克強:“自信中透露著政治智慧,儒雅干練、性格剛毅而又平易近人。”

  在外交事務中,李克強以其博學、睿智日益被國際社會所了解和關注。2011年初,他訪問西班牙、德國、英國,9天內出席了46場活動。每到一國,他都會在當地權威媒體刊登署名文章,闡明中國發展理念,與該國政要進行廣泛深入交流,推動中歐務實合作。其獨特而富有魅力的外交風采,給歐洲同行留下深刻印象。歐盟總部所在地比利時的首相多次在公開場合說,“您在歐洲有著良好的聲譽”。

  2011年10月,為緩和朝鮮半島緊張局勢,李克強率團訪問朝鮮、韓國。外界普遍認為,中國領導人首次接連訪問朝韓兩國表明,這是中國在東北亞地區采取的一次重大和平外交行動,從中也顯示了李克強在國際事務中敢于碰難的外交風格。2012年4月,李克強訪問俄羅斯、匈牙利、比利時和歐盟總部,著眼運籌大國關系和推動世界多極發展。所到之處,他頻頻會見政界領袖、出席經貿活動、發表精彩演說、廣泛接觸民眾,所獲得的經貿成果頗為豐碩,展示了他立足大局又縱橫捭闔的外交才干。在他倡導和推動的首次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高層會議上,他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簽署共同宣言,搭起了雙方未來城鎮化合作“開創性的平臺”。中俄油氣合作價格多年來始終談不攏,李克強與普京會談后,提出“上下游一體化”的互利合作模式,被普京稱之為“新思路”。

  李克強常年堅持閱讀英文原著。他密切跟蹤國際上最新的經濟科技動態。幾年前,他就批示國務院研究部門,要求他們深入研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包容性增長”等問題,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主席杰里米·里夫金所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甫一問世,立刻引起李克強的注意,他馬上要求發改委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密切關注”。李克強新近的一次批示就出自上月初。國際前沿科技雜志最新提出:海底可燃冰將會成為第三次能源轉型革命性的替代品。他第一時間就批示給國土資源部,要求密切跟蹤最新研究成果。

  因為閱讀廣泛,加之博聞強記,他可以在許多領域的前沿知識與中國古典篇章的典故之間,信手拈來,隨意切換。但凡聽過李克強講話的人,無不為他淵博的學識、敏捷的思維和生動的談吐所折服。在許多會議上,他基本都不用講稿,常常與參會者面對面交流,在深入提問、互動討論中,很快完成對各種觀點的集成、提煉和升華,迅速發現問題本質,并對一些問題的解決當場作出部署。許多人會為他會見外賓時從容不迫、詼諧幽默、見解深邃的風度所感染,其實這背后不僅是他北大十年寒窗苦讀的結果,更是他始終堅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信念所致。李克強自幼好學,中學時代就拜同住在安徽文史館大雜院中的國學大師李誠為師。李誠講授的國學知識、治學方法等對他產生了深刻影響。他在《師風散記》一文中追憶自己樂此不疲的燕園生涯時說:“我來這里尋覓的不僅僅是知識,亦是為陶冶一種性情,修養一種學風。”

  確實如此,讀書不僅拓展了李克強的廣闊視野,也培育了他廉潔從政的浩然正氣,正如一位和他共過事的老同志所說,李克強向來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凈凈做事。他要求自己家人和身邊工作人員極其嚴格,點滴小事都約束很嚴,絕不允許打著旗號辦私事。從他身上看到了廉潔從政、一心為民的優秀品格和風采。

  李克強夫人程虹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外語系英語教授,長期從事教學及學術研究工作。

  李克強和程虹育有一女。

(責任編輯:王炬鵬)

共(5)页 首 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