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文旅市場欣欣向榮。從綠水青山到人文勝景,從熱門景區到廣袤鄉村,無不人潮涌動。各地創新升級消費場景,積極出臺惠民舉措,用心提升服務品質,文旅市場熱度節節攀升,文旅產業韌性與活力盡顯。
用心用情服務游客
小長假是各地搶抓文旅經濟的重要機遇。為吸引游客,各地紛紛出臺惠民舉措:云南推出超800項文旅宣傳活動和惠民措施,山東送出“好客山東”文旅優惠大禮包……
除了這些常規操作,各地還把“寵”客玩出新花樣。景區結合實際情況,延長開放時間,增加夜場活動,如湖南博物院假期期間每天延長開放時間至晚上8點,每日增加預約名額5000人;陜西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開放夜場,每天增加1.5萬張門票。政府增強公共服務,多措并舉保障游客體驗,如重慶市榮昌區政府機關食堂“五一”假期面向社會開放,開放首餐便吸引超3000名游客前來體驗;江蘇全省機關事業單位釋放近10萬個公共停車位,全力破解節假日停車難題……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這些舉措既解決了假日期間停車難、如廁難等問題,更展現了開放共享的旅游形象新內涵。
各地共同發力,假期文旅市場多點開花。上海、北京、杭州、廣州、成都等熱門城市“吸客”能力依舊強勁;以“反向旅游”吸引客源的“奔縣游”熱度攀升,在去哪兒平臺上,“五一”假期縣城酒店預訂量同比增長30%。
多元業態激發活力
從供給側看,各地因地制宜拓展多元消費場景,豐富多彩的文旅產品不斷激發市場活力,紅色旅游、工業旅游、鄉村旅游等滿足了不同游客的多層次需求。
“五一”假期,帶著孩子到紅色旅游景區感受濃濃的家國情懷成了不少家長的選擇。各地紅色旅游景區通過展演結合的方式,以豐富的技術手段寓教于游。陜西延安推出大型紅色室內情景體驗劇《再回延安》,通過聲光電等科技特效,讓游客沉浸式感受紅色文化,單日最高演出5場、接待觀眾超2000人次。
位于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的鄭州記憶1952油化廠,曾是生產肥皂的老廠房,如今已搖身變為24小時不打烊的城市新地標。園區保留的紅磚煙囪、復古儲皂罐等設施,工業風外表下是非遺體驗、國潮換裝、酒吧劇本殺等全新業態。“五一”假期,園區以“春天的花園文創花市”為主題推出特色IP活動,前3天日均客流量超5萬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達60%。
眼下,山花爛漫、綠樹成蔭,鄉村旅游漸入佳境。貴州省榕江“村超”、臺江鄉村籃球賽、三都“村馬”、凱里“村T”等“村”字號群眾性文旅體活動持續火爆。云南多地鄉村舉辦美食節慶活動,供游客體驗舌尖上的美味和獨特的農耕文化。據統計,假期前3天,江蘇省納入監測的195個省級以上鄉村旅游重點村共接待游客337.01萬人次;甘肅省鄉村旅游接待游客334.6萬人次、游客消費11.5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5%、29.81%。
融合發展開拓新機
文化演出進街區、非遺體驗進景區、科技升級體驗感……各地加強文旅融合和科技賦能,“文化+旅游”“科技+文旅”蝶變出多彩的假日圖景。
各地旅游休閑街區因歷史感、文藝范兒與煙火氣交融,呈現出特別的吸引力。“五一”假期,上海市徐匯區衡復音樂街區以“花薈品徐匯”為主題,輪番上演《玫瑰人生》《茉莉花》等曲目,為市民游客打造可游、可品、可賞的城市文化會客廳。各地旅游景區深挖文化潛力,豐富假日活動。在北京平谷,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丫髻山廟會在丫髻山景區上演,70余檔極具地域特色的花會表演令游客眼前一亮。景區旅游發展中心主任張之波介紹,假期景區共迎來近5萬名游客,10個表演品類、40余場演出為非遺廟會增添了特色亮點。
當高科技遇到傳統文旅,新質生產力的加持為游客帶來更豐富的感官體驗。在山東曲阜尼山圣境,特色煙花與數百架無人機以夜空為幕,用絢爛的現代科技水幕光影演繹出恢宏的歷史畫卷。在北京五道口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廣場,AR畫筆“手繪”立體世界、VR神舟飛船返回艙模擬航天任務、書法機器人現場寫扇面,一場科技嘉年華令游客目不暇接……科技正為文旅產品的迭代升級描繪出更為廣闊的未來。(經濟日報記者 張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