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澳门无码AVAPP,在线观看偷拍视频一区,人人澡人人模人人爽手机版

【文體市場面面觀】把賽事主場變成消費主場

2025-05-03 05:57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符仲明)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中經搜索

【文體市場面面觀】把賽事主場變成消費主場

2025年05月03日 05:57   來源:經濟日報   

  “五一”假期去哪兒玩?“體育+旅游”成為新熱點。在北京,多場國際頂級賽事令人大飽眼福;在成都,飛盤、皮劃艇等世界運動會項目吸引民眾參與;在上海,F1中國大獎賽持續釋放長尾效應,賽車文化碰撞出更多火花。當“詩與遠方”遇上“汗水與激情”,玩法升級,快樂翻倍。

  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把體育賽事作為撬動文旅消費的密碼。以成都為例,自建設世界賽事名城以來,大運會、湯尤杯、國際乒聯混合團體世界杯等多場高水平賽事扎堆舉行,源源不斷的賽事流量轉化為動力澎湃的消費增量,體育消費在城市消費的占比持續攀升。

  有人為“看一場比賽赴一座城”,也有人解鎖“動起來”的新玩法。近些年,登山、徒步、馬拉松等戶外運動越來越火,參與者不僅鍛煉身體、挑戰自我,還能領略到不同的自然風光和地域文化。各地整合文、體、旅資源,建設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有效延長了游客停留時間、提升了消費能級。

  體育賽事在促消費、惠民生領域潛力巨大,許多城市把賽事經濟作為提振消費的重要抓手。不過,一些城市只顧短期流量,缺乏長期規劃,導致辦賽時轟轟烈烈,賽后卻陷入低谷。體育經濟絕非簡單建場地、賣門票,如何以體育賽事為支點,撬動更大經濟版圖,把賽事主場變成消費主場,實現城市能級躍升,值得深思。

  賽時善于引流,激發賽事活動乘數效應。比如,成都將運動場上的酣暢淋漓與美景、美食結合起來,2023年大運會期間,寬窄巷子推出“大運版”川劇變臉,演員身著運動元素戲服,單日演出場次增加3倍仍座無虛席;建設路美食街推出“運動員同款菜單”,帶動餐飲消費環比增長167%。

  賽后大膽創新,形成持續增值的消費生態。曾承辦過亞洲杯足球賽的成都鳳凰山體育公園,在賽后化身全民健身中心、演唱會場地、電子競技賽場,通過植入智慧場館系統,場地使用率提升至87%,創造了單日6場活動無縫銜接的運營紀錄;曾服務于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深圳大運中心,如今成為自動駕駛測試場和元宇宙體驗中心,體育流量與科技創新共振,成為孕育未來場景的孵化器。

  追求賽事流量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群眾身邊的體育需求。一些城市把籌辦賽事與全民健身結合起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釋放市民家門口的運動空間,讓飛盤、攀巖、射箭等新潮運動走進市民生活。通過辦賽,把公平競爭、永不言棄的體育精神寫入城市文化基因,激發城市居民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讓體育運動成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方式,這才是能夠“留下來”的寶貴財富。

  體育經濟的生命力,不僅來自賽場上的高光時刻,也來自賽場外的生活場景。各地要借賽事人氣,推進“體育+”產業融合發展,延伸賽事產業鏈條,讓賽事流量成為滋養城市的活水,讓運動激情為經濟發展注入持久動能。(作者:姜天驕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