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南北木材商常因檢尺標準不同產生糾紛,現在有了期貨交割標準,讓大家有了共同認可的‘度量衡’。”北新國際木業總經理王衛仁指著倉庫里整齊碼放的原木告訴記者。
長期以來,我國原木市場存在檢尺標準不統一、檢驗行業操作不規范的問題。大連商品交易所研發團隊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產生這一癥結的原因主要出自兩方面:一方面,南北方原木體積測量標準不統一;另一方面,行業缺乏智能檢驗標準,而人工檢驗誤差大、效率低。不過,隨著2024年11月原木期貨在大商所上市,這個年加工產值超過2萬億元的產業加速邁向標準一致化。
大商所參考相關國家標準指標體系,采用形態、樹種、材長、檢尺徑、外觀缺陷等指標,科學制定原木期貨的交割標準,并通過采用國標檢尺,促進推動南北方檢尺標準統一,打通區域貿易壁壘。與此同時,還與行業協會、龍頭企業深入開展研究論證,制定智能檢驗標準。2024年7月,《原木直徑、材長智能檢量技術》團體標準發布,不僅消除了人工檢尺誤差,檢驗效率更是提升超5倍。
“智能檢驗標準不僅化解了現貨市場測量標準混亂的難題,更以技術賦能產業,推動全行業標準化水平躍升。”中國木材與木制品流通協會會長李佳峰對記者表示。
原木期貨上市后,產業出現積極變化。目前,西南地區部分企業和林農開始嘗試參考交割標準進行口徑、材長上的分級和報價,逐步規范采伐、銷售環節,提升國產林農林場收入。江蘇蘇州港檢驗檢測有限公司市場業務部經理楊前程表示,原木期貨通過“優質優價”的引導效應,推動林木產業向標準化、規范化發展。近期該公司剛剛完成了全國首筆采用“機器+人工”檢尺的原木期轉現交易的檢驗業務。
一根原木的量材革新,是期貨市場助力商品標準體系提檔升級的縮影。標準是經濟活動的技術支撐,也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環節之一。在推動實體產業優化標準供給結構、提升標準質量水平的過程中,期貨市場正以獨特方式貢獻解決方案。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期貨市場和大宗商品定價中心,大連商品交易所通過科學制定期貨交割標準等舉措,在多個產業領域推動相關商品標準升級,為完善我國大宗商品標準體系提供了創新實踐樣本。
期貨標準持續賦能現貨標準體系動態優化完善。2011年焦炭期貨在大商所上市,一路也見證了行業從粗放擴張轉向綠色智能的升級過程。近年,干熄焦因具有節能降耗的特點,符合國家綠色發展戰略,在產業政策引導下,成為主流焦炭品種,也成為焦炭期貨交割質量標準調整的錨定方向。
然而,由于現貨市場缺乏統一、客觀的干熄焦與濕熄焦區分方法,流通環節的干熄焦容易被誤判為濕熄焦,既容易引起現貨貿易質量糾紛、制約產業升級,也給期貨交割帶來了難題。
為更好發揮期貨市場功能,在調整焦炭期貨交割質量標準的過程中,大商所與中國煉焦協會、多家質檢機構、產業企業合作,經過深入研究論證,形成了一套客觀且具備可操作性的焦炭平衡水分檢測方法,能夠更精準地區分干熄焦與濕熄焦。
2024年12月,《干熄焦與濕熄焦的判定——平衡水分法》團體標準發布,已于2025年4月1日開始實施。與此同時,焦炭期貨交割質量標準修改同步落地,將于2604合約開始實施。
“有效識別干熄焦,解決了行業區分干熄焦與濕熄焦的難題,不僅填補了行業空白,還明確了檢測標準,對于暢通產品流通、提高產業標準化水平具有積極作用。”煤科院煤質技術與標準化研究所相關業務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從原木到焦炭分類,再到雞蛋、生豬等更多大宗商品領域,多年來,大商所立足產業實際,與產業機構密切合作,科學制定期貨品種交割質量標準、創新檢驗方法,以專業所長服務實體所需。期貨市場正以標準化、專業化的實踐,成為完善商品標準體系、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力量。(經濟日報記者 祝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