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福田區提出,對符合區產業發展方向的早中期項目,區產業協同基金可給予100萬元、300萬元、500萬元培育引導型投資,其中,符合條件的項目允許最高100%虧損,引起市場關注。
這并非國資創投首次出現100%容虧。今年2月,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出臺政策,對于國資種子直投、天使直投,單個項目最高允許出現100%虧損;3月,深圳南山區設立總規模5億元的戰略直投專項種子基金和天使基金,單項目最高允許100%虧損。
高容虧制度設計的目的是致力于解決國資創投不敢投、不愿投問題。長期以來,出于保值增值要求,以及對風控與合規問題的重視,國資對高風險創新項目投資較為謹慎,在投資容錯率方面承受度相對較低,虧損容忍度一度普遍僅為20%—30%,不出錯往往是其首要考量,導致國資創投投科技、投創新作用未能完全發揮。
100%容虧的推行,直擊痛點,旨在打消國資創投問責顧慮,擔起耐心資本、大膽資本的重任。當前,我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前沿科技、早期創新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急需資金的解渴幫扶。但投早、投小、投科技,往往意味著高風險和高不確定性,對包容失敗、承擔風險提出更高要求。
今年1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鼓勵建立以盡職合規責任豁免為核心的容錯機制”,明確松綁國資容錯機制,就是要支持國資輕松上陣、放開手腳,帶動社會資本向“硬科技”領域精準滴灌,更好服務國家戰略,激發社會創新活力。
對于容錯加大也有人擔憂,過高的容虧率易滋生國資“躺平”心態,為尋租提供空間,造成國有資產損失風險。如此擔心為時過早。目前高容錯率尚在少部分地區摸索試行,且大都設置了限定條件:或僅限于人工智能、機器人、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或解鎖條件是“在受托管理機構盡責前提下”等。小心翼翼地加大容虧,指向性非常明確:容忍理性的失敗,但不意味著可以不計成本、不講效率。
從怕出錯到促敢為,國資創投邁出重要一步,比起擔憂,眼下,確保政策能落地見效更是當務之急。雖然部分地方允許了高容虧率,但同時附加多重約束條件,且規定較為模糊,不足以讓國資真正放下心理包袱。同時,一些地方國資創投還面臨國資委、財政、審計等多重監管,審核標準不一,國資創投難以放開手腳。這就好比是一份保險,賠付條款含糊,最后能否真正兜底還得打個問號,無法讓人放心購買,實際保障效果也就打了折扣。
要避免高容虧落為空談,還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細化容錯容虧標準,更加明確何為“盡職合規責任”,更加清晰什么是“符合條件的項目”等,并保持政策評估的協調一致,確保高容虧制度設計可操作、可實踐。同時也要做好風險防控,進一步健全風險管理體系,完善盡職免責機制,基于市場環境、行業特點、投資階段等綜合考量、科學制定容錯率,確保合理性。
100%的容虧率包容虧損不是目的,鼓勵“為創新擔責、為未來冒險”才是意義。期待更多國資擔起耐心資本“壓艙石”的重任,大膽試、大膽闖,投出廣闊天地、投出無限機遇。(作者:李華林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