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澳门无码AVAPP,在线观看偷拍视频一区,人人澡人人模人人爽手机版

造車路上技術控——記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

2025-04-27 06:34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王炬鵬)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中經搜索

造車路上技術控——記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

2025年04月27日 06:34   來源:經濟日報   

  今年2月,民營企業座談會召開,作為參會的民營企業負責人代表之一,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感到“對未來充滿干勁”。“這既是新發展、新機遇,也面臨新挑戰。”他說,“民營企業是伴隨改革開放蓬勃發展起來的。得益于這個偉大的時代,比亞迪要更專心致志做強做優做大企業。”

  創新為本

  走進比亞迪任何一個展廳,“技術為王、創新為本”8個字都會出現在最顯眼的地方。這是比亞迪的發展理念,從建立之初貫徹至今。

  在王傳福看來,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如今的比亞迪擁有12萬名研發人員,是全球范圍內研發人員最多的車企之一,不斷以技術實力引領科技創新。

  讀大學本科時,王傳福就開始接觸電池,讀研究生時,專注的課題也是關于電池方面的內容。畢業后在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工作,他參與主持的“堿性二次充電鎳電池”課題,突破了電池電極利用效率和電池容量的技術瓶頸。此時,王傳福最想做的,就是將科技成果產業化,把技術轉化為產品。

  1993年,王傳福被派往深圳工作。當時的深圳,商貿氣氛濃厚,聚集了天南海北的商人。“大哥大”、傳呼機等電子通信產品開始流行。

  王傳福看到市場機會:一部“大哥大”的價格動輒三四萬元,一塊二次充電電池要賣數百元,一臺設備配一塊鎳電池,還要備用一兩塊。隨著人們對電子產品需求的提升,二次充電電池的需求量迅速增加,鎳電池供不應求。

  當時,已有多年研究和生產經驗的王傳福非常清楚如何造好電池。但囿于資金,難以將國外的自動化生產模式直接引入比亞迪。通向“羅馬”的道路一定不止自動化這一條,王傳福想到了人才。1997年,比亞迪招聘了13名碩士研究生和6名博士生,而當時比亞迪的管理人員還不足50人,碩博占比接近50%,對一個初創企業而言,這個比例相當驚人。

  王傳福還非常重視技術投入。企業創立之初,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比亞迪的廠房是租的,辦公室耗材都是在滿足使用的基礎上選最便宜的。王傳福個人也非常節儉,但在研發投入上卻十分舍得。公司賺到錢后,沒有馬上用來改善工作環境,而是持續投入研發,引進了先進的材料分析、產品檢測等研發設備。

  對人才和技術的全力投入,讓比亞迪在初創期就形成了“面對問題時,用研發去破解”的獨特氣質。

  比亞迪一方面不斷引入人才,加大研發投入,對電池進行全面創新;另一方面改造電池生產線,用熟練的人工趕上機器的節拍,用可控的夾具控制生產的變量,用能買到的用具改造工序標準。王傳福說:“比亞迪工人以工程師的智慧和工人的勤勞,制造出品質達標且有性價比的二次充電電池。”可以說,比亞迪“半自動化+人工”的模式是當時中國制造業“低成本創新”的一個縮影。

  蓄水養魚

  2002年比亞迪在香港上市后,手握充足資金,希望進一步拓展IT產業的發展。2002年國慶節前,王傳福在調查手機外殼業務市場時發現:國內幾乎沒有相關企業從事手機外殼業務,這就意味著比亞迪有很大發展空間。同年12月,王傳福將零件分廠正式命名為第三事業部,開始向國內手機廠家供貨,并成功打開精密結構件市場。后來,比亞迪憑借在手機外殼方面的優勢,成為國內一流手機品牌制造商的重要合作伙伴。

  經過兩年的經驗積累、產品結構整合,比亞迪的精密結構件業務不斷擴展,整合了上下游業務領域。王傳福說:“這種不斷深入的垂直整合,既形成了比亞迪電子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又促進了比亞迪的高速發展。”

  2006年,比亞迪憑借較大的價格優勢、出色的技術表現和靈活的交貨模式,贏得越來越多客戶的信任,成為當時全球三大手機巨頭的重要合作伙伴。2008年、2009年連續兩年,比亞迪的手機按鍵全球出貨量、手機充電器出貨量、手機外殼出貨量均居世界前列。

  王傳福習慣將技術研發比喻為“養魚”,將技術成果比喻為“魚苗”,將市場需求比喻為“魚塘”。比亞迪會根據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趨勢,在“技術魚池”選擇需要的“魚苗”,并應用到產品中。正是有著極具前瞻性的企業戰略,比亞迪才能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中始終保持優勢。

  王傳福堅信,在行業變革時,技術會起決定性作用。所以,每進入一個新產業,比亞迪都會努力打通核心技術。比如,通過一次次創新研發,形成一個越來越豐富的“技術魚池”,哪怕是當下并不具備實用價值的前沿技術,比亞迪也會全力培植,蓄水養魚。

  從踏入電子制造業的大門開始,比亞迪就不再只是一家電池企業。技術創新的價值越發重要并日益凸顯。事實表明,從電池到電子制造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戰略選擇。2003年,比亞迪的電子制造業務收入為1.67億元,占總營業收入不足5%;到2006年,電子制造收入已增至51.34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40%;到2022年,比亞迪電子已經在全球EMS企業(電子制造服務企業)排名中名列前茅。

  王傳福說,在眾多電子代工企業中,比亞迪至少在三方面與眾不同:一是有研發,二是有設計,三是有零部件自制能力。在外界看來,比亞迪什么都能造。當這些能力集成在一起后,比亞迪就不再是傳統的代工廠商,而是一種新型的產品解決方案提供商。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王傳福賦予了“代工”不同的含義:這里有大量工程師、能工巧匠和工人的創新,流的不僅是汗水,更有智慧蘊含其中,由此為客戶帶來全新的價值。

  “這不僅讓比亞迪可以為客戶做更多的事,也讓我們擁有更強的底氣和更大的選擇空間。”王傳福說。

  跨界造車

  2003年,比亞迪決定進軍汽車產業,在收購秦川汽車時,外界紛紛表示質疑。但王傳福憑借對行業趨勢的判斷及自身技術積累優勢,堅持收購。

  “從行業趨勢看,當比亞迪在電池行業做到世界領先時,應思考更遠的未來。”王傳福說,汽車產業是制造業的標桿,其對交通、城市、居家生活方式等有極強的帶動作用。

  在香港上市融資后,企業業務可選項很多。在作決策時,王傳福首先考慮的還是技術因素,他最終把目光投向汽車。一方面,電動汽車能夠有效地降低燃料消耗量;另一方面,無論是電動汽車、混合電動汽車還是驅動電池,都有較大增長潛力。

  盡管當年新能源汽車不被看好,但王傳福依然堅持進入這一新賽道。

  王傳福雖懂技術,但在做戰略判斷時,并不是簡單從技術出發,而是從用戶愿不愿意用、好不好用的角度出發。2003年,王傳福提出比亞迪要做“可油可電”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2008年,比亞迪推出全球首款上市銷售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此后,他帶領企業在新能源汽車技術上不斷探索。2020年比亞迪推出刀片電池,2021年又發布DM-i超級混動技術,2022年比亞迪成為全球首個宣布停止燃油汽車整車生產的車企。

  王傳福以技術眼光制定戰略,堅持新能源路線不動搖,堅持技術創新理念不動搖。迄今為止,比亞迪已推出云輦、璇璣架構等顛覆性技術,2025年又發布超級e平臺等技術。

  “比亞迪能繼續走下去,靠的就是對技術的堅持。可以說,做一個選擇很容易,但當為了這個選擇拼盡全力都沒有結果時,卻還能咬牙堅持,這才是真正的不容易。”王傳福說,他不知道機會什么時候會來;但他相信,當機會到來時,只有做好準備的人,才能抓住它。

  “在新能源汽車技術上,比亞迪走得比較快,規模效應已經顯現。未來,比亞迪將繼續秉持‘技術為王、創新為本’的發展理念,以可持續的出行解決方案促進交通綠色轉型。”王傳福說。(經濟日報記者 楊陽騰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