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開不實收入證明、違規攬客、員工無證上崗……今年以來,已有10余家券商分公司或營業部因各類違規行為收到監管罰單,引發廣泛關注。
違規亂象頻現,暴露出部分證券從業人員合規意識淡薄,為攬客戶、沖業績不惜踩踏監管紅線。有的券商員工為吸引更多投資者或銷售更多高風險金融產品,主動幫助客戶作弊,拔高客戶風險承受等級;有的雇傭他人頂替展業,以返還傭金、銷售提成、贈送禮品等方式委托第三方協助開戶等,屢屢在監管“雷區”試探。
券商營業部往往背負著新增開戶、產品銷售、資產增值等績效指標。在業績壓力下,部分營業部選擇鋌而走險,將獲客數量、產品銷售規模視為考核唯一導向,而合規則成了能省即省的成本負擔。
走捷徑、耍花招,看似能帶來短期客戶流量、銷售增長,實則埋下了長遠隱患。無視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和適當性要求的粗放式攬客,極易引發投資風險,損害投資者利益;不顧崗位分離要求,刻意混淆銷售與合規職能的營銷模式,極易出現違規推銷。部分券商內部控制不完善、監督管理浮于形式,既有損公司的長遠發展,更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環境,影響了市場平穩健康運行。
當合規管理淪為紙上空談,吃罰單便成了必然。近年來,監管部門持續加強對券商的監管力度,不斷完善證券行業道德準則以及從業人員展業要求,一再強調行業機構要專業盡職、珍惜聲譽、致力長遠、益國利民。近段時間對券商違規行為的密集懲處,就是在釋放“零容忍”信號,給心存僥幸、躍躍欲試的機構和從業人員敲響了警鐘。
作為資本市場把關人,券商要恪守執業道德,堅守合規底線。一方面強化內部管控,加強對分支機構、從業人員及業務流程的全方位管理,營造不敢違規、不能違規的風氣。另一方面優化績效考核制度,將合規性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不能為了銷量失了聲譽。(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