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天,浙江臺州黃巖石窟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廣泛關注,成為當地最出圈的網紅打卡地。設計改造黃巖石窟的我國建筑師徐甜甜也獲得了沃爾夫建筑獎,成為國內首位獲此獎項的建筑師,人文設計與自然景觀的成功融合,為地方文旅資源開發打開了新思路。
黃巖石窟位于黃巖江口街道山下郎村,自唐代建縣起,這里就是筑城、鋪路、造橋、修渠及民眾建房所需石板石條的取材地,被稱為“山下郎石板倉”。歷經歲月打磨,石板倉形成了千奇百怪的人工洞窟,洞連洞、洞通洞,造型各異,仿佛一座神秘的地下宮殿。但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這些洞窟逐漸被廢棄,雜草叢生、熱鬧不再。
近年來,洞穴露營、懸崖秋千、洞窟咖啡等旅游新業態、新玩法不斷涌現,當地敏銳察覺到閑置的廢棄礦洞蘊含著文化和旅游價值。為了盤活沉睡資源,黃巖區將廢棄礦洞改造提升項目納入黃巖九峰山風貌建設標志性節點工程,經過精心籌備與規劃,黃巖石窟文化藝術中心項目應運而生。黃巖區文廣旅體局負責人楊茵說,由于黃巖石窟是重要的自然文化遺產,改造時希望既能保留歷史風貌,又能賦予新活力,因而邀請了在自然景觀改造方面有著成功經驗的徐甜甜團隊。
經過反復勘察調研,徐甜甜團隊拿出了“建筑針灸”的改造方法,簡單來講就是堅持“最小干預”原則,強調通過精準、有針對性地小規模干預,激發自然景觀整體的活力。比如,洞窟內部采光嚴重不足、陰暗潮濕,復雜的地形地貌加上部分浸沒在水中的巖壁,不光大型施工設備進不去,前期勘測工作也很困難。面對難題,設計團隊和施工單位摒棄大規模改造的常規做法,拿著手電筒,一點點細致勘探每一處角落。
黃巖城市建設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總工程師張安介紹,針對洞窟存在的風化、結構不穩定等安全隱患,他們對近4700個點位進行細致排查與除險加固,每一個點位的確定、每一次加固作業的實施,都如同針灸師精準找穴位,以最小干預實現最大功效。
在空間設計上,石窟保留了千年以來形成的石頭生產運輸通道,將其變為交錯連續的通廊,沿途設置鏤空造型的欄板,既減輕重量荷載,又形成柔軟肌理。在構思設計黃巖石窟旅游標識時,選用燈光投射作為全新的信息載體,一道道柔和明亮的光線就像靈動的畫筆,巧妙勾勒出指示方向、景點信息,最大程度地保持原始風貌,讓古老的巖壁在歲月中安然訴說著往昔的故事。而曾經靠挖石頭為生的山下郎村,如今也成立了共富公司,村民在景區從事多種工作,吃上了“旅游飯”。
“事實上,像黃巖石窟這樣運用人文景觀理念改造的文旅項目在浙江并不鮮見,縉云石宕、紅糖工坊、平田農耕館等文旅改造項目均形成了‘文化傳承+遺產活化+協同共富’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社會所經濟師章靜波表示,浙江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并運用于展示空間價值重塑、合理保護利用在地生態元素創新產業形態,探索打造“主客共享”的共富產業鏈條,實現在家門口創業就業,有效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社會所所長俞瑩認為,浙江作為“兩山”理論發源地,已成功探索出一條通過文旅開發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路徑,實現了從“靠山吃山”到“靠山養山”再到“養山富民”的轉變。
“這些文旅開發的成功案例有三方面的共性特點:一是都以獨特的標志性景觀迅速引爆全網,成為風靡一時的網紅打卡點;二是都將礦洞、竹木、古建筑等資源的價值挖掘到了極致,成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地標;三是都實現了自然與人文、傳統與時尚、藝術與科技的完美融合,創新打造文旅消費新空間、新場景。”俞瑩表示,黃巖石窟等文旅改造項目打破了文旅開發傳統思維定式,探索形成了從“大拆大建”到“微創激活”、從“文化單一展示”到“價值延伸共創”的可持續文旅發展新路徑。
“黃巖石窟等項目運用人文理念、藝術裝置活化自然空間,以‘文化基因+歷史遺產+科技賦能’的形式,提升文旅深度體驗感。同時,也為協調化解遺產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城市開發建設矛盾提供了借鑒。”章靜波說。(經濟日報記者 李 景)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