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成都平原繁花似錦。綠色本底繪以菜花黃、李花粉、桃花紅和梨花白,五彩斑斕。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在成都市新津區梨花溪風景區、天府農博園油菜新品種培育基地,每天數萬名游客前來賞花。而在成都新津經濟開發區,一大批民營企業聚集于此,已形成綠色食品、新能源、軌道交通3個百億級產業集群。
近年來,新津區對民營企業堅持“有需必應,無事不擾”,助力民營企業放心發展,安心經營,有力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去年,該區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6.3%,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速8.3%,分別位列成都市區(市)縣第一、第二。
傳承創新創造基因
新津,一個古渡口,五河一江交匯于此,商賈貿易,南來北往,甚為繁忙。
新津有鼓勵、支持發展民營經濟的歷史基因。在新津經開區,有一個面積只有百十來平方米的“迷你”博物館——新津民營經濟博物館。館雖小,但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實物卻清晰記錄著當地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歷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縣里即大膽為300名“萬元戶”披紅戴花,每戶獎勵一輛自行車,召開全縣個體戶代表大會,各類專業戶如雨后春筍……作為首批“吃螃蟹”者,劉永好4兄弟正是那時帶頭走出機關養鵪鶉,之后成立“希望集團”。就在同一時期,另一家民營企業新筑路橋誕生。
40多年后的今天,新津三大主導產業就有兩個發端于當時,一個是希望集團帶動起來的食品產業,另一個是新筑路橋帶動起來的路橋產業逐步轉型而來的軌道交通產業。
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環境不斷吸引新的企業誕生、落戶。四川沈師傅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記者在現場看見,這家全國最大的雞蛋干生產企業2萬多平方米的車間里,生產線正滿負荷運行。項目二期建成投運后,加上配套企業,每年可實現產值約20億元!肮緩耐獾匕岬叫陆颍ツ瓴沤ǔ赏懂a。建一個新廠,資金保障很重要,新津給予了關鍵的支持!惫矩攧湛偙O袁平貴告訴記者,去年相關方面協調支持貸款1億多元,確保了企業及時投產運行。
如今,在新津已匯聚高新技術企業144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62家。
構建三級服務體系
去年1月18日,對新津許多企業家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當天,新津區召開首場“政商懇談會”,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面對面傾聽企業意見和建議,零距離收集企業發展訴求,并提出要“實打實”解決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煩惱,對企業提出的問題做到“當天交辦,事不過夜,一周回復”,實行相關部門歸口交辦、區委督查部門重點督辦、紀委監委回訪問效,形成“反饋、解決、跟蹤、督辦、問效”工作閉環,做到“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辦理有結果!
據新津區發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每個月召開一次這樣的懇談會,到今年3月,已召開15場懇談會,從政府定主題,到企業提需求,涵蓋供需對接、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抱團出海等方面,組織專班“進企業、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全區收集企業訴求1000多項,辦理回復率達到100%。
此外,新津還不定期舉辦“津商茶敘”“周三企業服務日”,與“政商懇談會”一起,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服務體系,從企業關心的重大問題到具體困難、具體事項,從長期發展設想到眼前急難愁盼,隨時都可以找政府。
在一次懇談會上,一家企業提出,政府監管部門嚴格檢查是對的,但多頭檢查、頻繁檢查讓企業難以招架。企業有煩惱,政府怎么辦?一方面要強化執法監督,另一方面要整治“扎堆”檢查!拔覀兊霓k法是優化企業服務,堅持‘智慧化’‘集成化’‘一站式’理念,進行企業監管、事項辦理等流程再造!毙陆騾^市場監管局副局長沈尚海介紹,區里實行由行業主管部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統一進場、統一檢查、統一反饋”跨部門綜合監管,實現了“進一次門,查所有事”,與綜合監管前相比較,檢查量總體下降了75%,大大降低了對企業檢查的頻次,減少了對經營主體正常生產的干擾。
四川麥王食品有限公司分管生產的負責人甘小平對去年市場監管、生態環境、應急、消防等多個部門聯合對公司“綜合查一次”印象深刻,他說,食品行業是重點監管對象,過去,這些部門都是分開來查,一輪下來企業要接待5次,現在這種方式讓企業迎檢壓力大大減輕了。
為解決惠企政策“不易找、申報繁、兌付慢”等問題,讓企業更好更快地享受政策紅利,新津開發出“政策找企業”智慧應用場景,推出“免申即享”“易申快享”兌現方式,做到政策與企業智能匹配、無感審批、精準觸達。通過對政策企業的精準畫像,系統智能匹配政策至企業,精準度平均達90%以上。重構資金申兌流程,探索資金預撥制,“免申即享”的政策實現“零申報、無感支付”,“易申快享”的政策,企業只需在線上提交部分資料,實現“零跑路、快捷到賬”。
不斷改善營商環境
在新津發展多年的中德型材公司主要從事門窗型材生產,是一家傳統的建材企業。近年來,隨著房地產市場調整,該企業發展經營遇到了瓶頸。
新津區經信局、經開區管委會一直關注這家傳統民營企業的轉型,依托本地特色產業生態,大力支持企業研發生產新能源電池托盤以及路橋和高鐵領域產品,其中異型型材—防水橡膠帶梁端防水裝置產品已通過中鐵檢驗認證中心審核,并取得鐵路產品認證(CRCC)證書。去年9月,新津區經信局開展“帶著企業走企業”,促成公司與本地5家高鐵及路橋構件企業達成合作協議,帶領公司產品順利中標貴州美錦鐵路專用線工程、溫州市域鐵路S3線附屬配套工程(瑞安段)永寧大橋項目等鐵路項目。中德型材公司從此由單一的門窗行業成功闖入高鐵及路橋領域。
在新津,優化營商環境的理念不斷優化完善,即一方面努力在減少辦證時間、減少審批流程這些傳統的操作環節進一步突破,另一方面著力加快從常規的企業服務轉向專業化定制式服務,為企業配備“一對一”服務專員,常態收集和協調解決企業技術、人才、資金、能源、土地等訴求需求,做到“一跟到底、一包到底”。如初創期小型企業最需要資金和訂單,成長期企業更需要科技轉化支持,而龍頭企業對產業鏈配套有更高要求,新津針對企業、行業、產業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需求,提供精準服務,提高營商環境競爭力。
近年來,新津的探索得到企業積極回應!靶F箅p進·找礦挖寶”就是成功的探索之一。政府出面搭建平臺,圍繞綠色食品、新能源、軌道交通三大主導產業,用好中國農業大學、四川大學、西南交大資源與區內相關企業聯合到一起,打通技術需求端和科研成果供給端,形成密切的利益鏈接機制,推動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
目前,新津堅持“用戶思維”,在進一步升級服務理念上持續發力,積極實施“拿地即開工、竣工即投用”改革,創新“雙元制”職業技能培訓模式,推廣“白、灰、黑”信用監管模式,著力破解企業要素保障、科技創新、人才支撐等“成長的煩惱”,讓企業安心、舒心發展。
盯準一個行業,持之以恒招引培育,做大產業生態,綠色食品產業就是代表。以希望集團、中糧集團為龍頭,在這條產業鏈上先后聚集了銀鷺、華潤怡寶、沈師傅、菊樂、周黑鴨等一大批企業扎堆,形成高品質糧油、動物營養食品、高端肉制品、健康飲料、休閑食品等板塊構成的產業鏈,2024年這條產業鏈實現產值172億元。(經濟日報記者 鐘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