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澳门无码AVAPP,在线观看偷拍视频一区,人人澡人人模人人爽手机版

只為隧貫山河

2025-04-13 06:42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王炬鵬)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中經搜索

只為隧貫山河

2025年04月13日 06:42   來源:經濟日報   

  常年跋涉在崇山峻嶺之中、沉浸在江河湖海之底、深耕于繁忙城市之下……從邁入中鐵隧道局大門的那一刻起,洪開榮的工作生活就與隧道及地下工程事業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他的成長也與我國隧道事業的進步同頻共振。“是國家的隧道事業成就了我。”洪開榮經常這么說。

  1999年年底,中鐵隧道局承擔了廣州地鐵2號線越秀公園—三元里區間軟硬不均地層盾構隧道的建設任務。該隧道工程不僅要下穿密集的民房建筑,還要下穿京廣鐵路大動脈的14股軌道,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地面下陷,影響鐵路運輸。

  此前,我國盾構施工只在均質的軟土地層中取得過成功,而這次盾構施工,要面對復雜的軟硬不均地層。作為中鐵隧道局首次承擔盾構工程的項目總工程師,洪開榮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他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學習盾構知識,分析討論世界各國的工程案例,針對“巖體難掘、土體易塌”難題,創新形成國家級復合盾構施工系列工法,確保該工程在縱向、橫向軟硬不均地層中安全穿越了135棟建筑物,不僅保障了京廣鐵路大動脈的不減速運行,還創造了月均進度331.4米的新紀錄。

  對于洪開榮和他的團隊,最幸福的事就是不斷攻克技術難題,完成隧道工程。2006年,在修建廣深港高速鐵路獅子洋隧道期間,“高水壓換刀”成為工程推進中的攔路虎,當時只能依靠國外飽和氣體換刀技術。擔任項目經理的洪開榮說,“必須要解決這一難題”。他提出“減壓限排”與“常壓換刀”的技術思路,帶領團隊經過反復試驗,終于取得突破,實現完全自主建成這一特長海底隧道。

  盾構機是國際上公認的軟土隧道施工利器。雖然施工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成功完成了多項隧道建設任務,但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盾構機始終是阻礙我國隧道事業發展的攔路虎。

  2002年,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中鐵隧道局開始了國產盾構的探索之路。作為一線施工專家,洪開榮帶領技術團隊提出具有原創性的復合盾構設計思路。他們輾轉于施工現場,從一根根電線、一條條管路、一組組掘進數據開始了解,匯總分析來自隧道施工現場的問題,并積極與高校院所合作,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2008年,我國自主研制的首臺國產復合式盾構機——“中國中鐵1號”下線,并成功應用于天津地鐵3號線。

  國產盾構夢想照進現實的那一刻,洪開榮熱淚盈眶。這不僅是他個人工作的高光時刻,也是我國盾構事業發展的重要節點——裝備掘進技術的突破,推動我國地鐵隧道建設邁入盾構法時代。

  “天道酬勤”是洪開榮的座右銘,勤奮的工作和優異的業績,為他贏得越來越多的榮譽。如今,洪開榮已成為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專家、隧道掘進機及智能運維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還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

  洪開榮探索的腳步沒有停止。近年來,面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和轉型升級的壓力,洪開榮著力在盾構隧道智能建造領域發力。2024年,洪開榮團隊將盾構智能建造體系從基礎的V1.0全面迭代升級進入V2.0階段,形成了“智能感知、智能設計、智能預制、智能掘進、智能安裝、智能構筑、智能環控、智能運輸、智能管控”等智能建造成果,在崇太長江隧道工程實現常態化應用。“領航號”盾構機搭載洪開榮團隊自主研發的“智能掘進腦”系統,實現了“參數自決策、操作自執行”智能掘進,使隧道建設實現了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的突破。

  如今,在穿越橫斷山脈復雜地質的高原鐵路隧道建設中,洪開榮帶領技術團隊面對高地應力、高水壓、高地溫等難題,不斷進行技術攻關,取得突破性進展。

  辦公室里到處是厚厚的施工圖紙和地質資料,每天手頭幾乎都有急難險重的大型項目……洪開榮的一切與隧道緊緊相連。“我和團隊要繼續弘揚科學家精神,以敢為人先的科技創新,攻克更多工程難題,不斷攀登掘進機技術制高點,打造更多凝聚中國創造、體現中國質量、代表中國品牌的工程。”(經濟日報記者 齊 慧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