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屋面采用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構件式BIPV(建筑光伏一體化)產品,結構性能穩定可踩踏;綠色穿梭巴士和擺渡車的使用,大幅減少年會舉行期間核心區車輛數量,力爭實現“零碳辦會”目標;東嶼島“零碳bar”內,3個塑料瓶就能在智能咖啡機換取1杯咖啡,3杯咖啡的咖啡渣加上5個塑料瓶,就可以生產1件咖啡衫……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期間,綠色低碳春風吹拂,從“近零碳”到“零碳”的關鍵跨越正在海南省瓊海市博鰲零碳示范區完美呈現。
2022年以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海南省共建博鰲近零碳示范區。2024年3月宣布博鰲近零碳示范區啟動運行。目前,博鰲已完成從近零碳到零碳的關鍵跨越。
博鰲零碳示范區建設全過程技術管理團隊的專家介紹,東嶼島改造有兩個亮點,一是對既有區域、建筑整體進行降碳改造,著重在能效提升、能源種類、能源結構三方面發力,實現新能源發電與用電自平衡;二是東嶼島零碳示范更新改造為全球熱帶地區區域能源的一體化降碳改造探索了技術集成方案。
為推進示范區由近零碳向零碳跨越,示范區自運行以來,不斷深化節能降耗水平,推進交通用能電氣化、船舶及園林機械電氣化,建立區域碳排放運行管理體系,實現碳排放強度實時監控。實測數據顯示,示范區建筑和基礎設施用能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從基準年(2019年)的1.13萬噸到2024年全面實現零碳。示范區在國內首次獲得德國能源署頒發的“零碳運營區域”認證,達到國家標準《零碳建筑技術標準》中“零碳區域、零碳建筑和低碳建筑”的指標要求。
在東嶼島,通過對建筑實施低碳化改造升級,在國內首次實現了全釩液流長時儲能系統與海島建筑的創新融合。國能博鰲光伏電站站長李發祺介紹,通過集成屋頂光伏、光伏百葉、光伏地磚、花朵風機等多元化清潔能源裝置,首創采用直流互濟模式,構建光儲直柔系統,充分展現出光伏建筑一體化理念,每年可為東嶼島提供平均3000萬千瓦時的綠色能源。
為打造綠色智慧出行體系,瓊海市還印發了《瓊海市博鰲近零碳示范區交通管理細則(試行)》,建立東嶼島進出車輛的分類準入與動態調控機制;實施島內車輛電氣化替代,推動島內園林養護、通勤接駁等島內服務車輛更換為新能源汽車。
從近零碳到零碳,如今的海南博鰲東嶼島,正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窗口。 (經濟日報記者 王 偉 潘世鵬)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