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澳门无码AVAPP,在线观看偷拍视频一区,人人澡人人模人人爽手机版

【新春走基層·蹲點筆記】黃河高灘區群眾搬遷圓夢

2025-02-03 06:09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王炬鵬)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中經搜索

【新春走基層·蹲點筆記】黃河高灘區群眾搬遷圓夢

2025年02月03日 06:09   來源:經濟日報   

  2024年,河南開封蘭考縣三義寨鄉丁圪垱、楊圪垱兩個村的1263戶4645名群眾,搬出黃河高灘區,其中747戶已入住新樓林立的丁楊社區。

  居民們在新家過得怎么樣?生活發生哪些變化?又有哪些新期盼?新春之際,記者走進丁楊社區,傾聽他們的心聲。

  曬幸福

  “大爺,在新家住得習慣不?”

  “這兒干凈多咧,原先村里的土路一下雨就變成‘泥窩子’。現在住樓房了,環境可好咧!”62歲的丁圪垱村村民張新紅指著小區說。記者順著手指方向望去,只見幢幢樓房粉刷一新,樓宇間距開闊,社區里鋪草種樹,還建有滑梯、木馬等娛樂設施。

  “剪窗花去!”說話間,幾個孩子從眼前跑過。社區文化站內,一場剪紙活動正在進行。62歲的付愛英帶著孫子和孫女剪得饒有興味。“這幾天社區舉辦了好幾場慶新春活動,熱鬧著咧!老人和孩子都喜歡!”付愛英熱情地向記者介紹:“以前在老村時,孩子上學要翻過一道大堤,雨雪天可危險咧。現在孫女上學出門就到,方便多咧!”

  走進74歲的張愛菊家中,窗臺上掛著紅燈籠,透著新春的喜慶。“搬來最大的變化就是看病買藥方便多咧。老伴兒有高血壓,得常年吃藥。之前在村里,離著鄉鎮衛生院有十幾里路,現在衛生院就在社區邊上。”張愛菊說。

  環境好了、活動多了、上學近了、看病方便了……談起新家的變化,每位村民都能說上幾條。那這樣的房子,要花多少錢呢?

  居民都鳳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俺家3口人,住的房子是94.91平方米。按照搬遷政策,每口人有30平方米的安置面積,每平方米自個兒出240元;超出的4.91平方米按成本價每平方米2650元;裝修花了33500元;安裝天然氣、自來水花了1630元,一共花費69741.5元。這是出項,再看進項。俺們老村兒的房子、裝修、附屬物等補償了96175元,宅基地補償了14400元,率先簽訂協議獎勵了31436元,率先搬家獎勵了9000元,一共是151011元。一出一進,俺們沒花錢,還得了81269.5元!”

  三義寨鄉黨委副書記張松介紹,在充分征求群眾意愿及安置房戶型意向的基礎上,他們設計了4種戶型,共42棟樓房,占地247畝。同時,對群眾老房屋、附屬物和宅基地進行評估補償,創新制定“雙獎勵”(率先簽訂協議獎、率先搬家獎)措施。另外,還聚焦“一老一小”,規劃了日間照料中心、幼兒園、小學、初中及衛生院。

  搬新家

  搬進新家,有變化,也有著不變。

  走在社區,記者不時會看到陶瓷大缸、鐵皮大鍋等通常在農村才會看到的物件兒。一對夫婦正用大鍋炸著年貨,他們熱情地招呼記者嘗一嘗,還介紹說:“這口大鍋在老家用了很多年,搬家時舍不得扔,這不派上用場了!”

  一頭是老村,一頭是新樓,從“家”到“家”的搬遷故事,也是一座村莊的變遷史。

  蘭考地處黃河故道,歷史上黃河泛濫,風沙、鹽堿、內澇“三害”肆虐。丁圪垱村、楊圪垱村位于黃河東壩頭險工上游約4公里處,最近的農戶距離黃河河道不到50米。

  “小時候,每到黃河汛期,夜里都能聽到黃河水轟隆作響,可嚇人咧,群眾都盼望能搬出‘泥窩窩’。”丁圪垱村黨支部書記楊東波回憶說。

  三義寨鄉政法委員程亞芬說:“黃河灘區風沙還很大,過去老房子密封性不好,灶臺、桌椅上常會積厚厚一層灰。一下雨,路上都是稀泥,人和車都出不去。”

  終于,在多方因素的促成下,搬遷的機會來了。當地持續深入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積極探索黃河高灘區群眾搬遷模式。三義寨鄉鄉長許靜介紹:“我們探索嘗試‘政策性項目資金+經營性收益資金+村民自籌’市場化搬遷模式,2022年5月成立沿黃搬遷指揮部,啟動丁圪垱、楊圪垱兩村搬遷安置工作,2023年2月開工建設安置區,同年12月,42棟樓全部達到交付條件,隨即開展群眾選房安置工作。灘區群眾多年來的安居夢在今朝照進了現實。”

  穩致富

  故土已離,新居何安?

  “以前習慣了燒灶火,現在學會了用天然氣”“扛了幾十年鋤頭,現在當起工人”……對于老習慣和新環境,搬遷居民積極調整適應,逐漸形成新的生活方式。

  從社區驅車出發,幾分鐘便到達了河南斯蒂科服飾有限公司。廠房內,一排排服裝加工機整齊排列,工人們正在操作臺上緊張地忙碌著。

  來自丁楊社區的薛魁香今年53歲,目前在工廠內負責裝訂睡衣口袋。只見她伸手從一旁的吊掛上取下一塊布料,擺準位置,一邊踩動縫紉機踏板,一邊麻利地調整著手中的布料,片刻工夫便將一個口袋縫好。薛魁香說:“俺在灘區老村時就在這里上班,那時路上要花費半個小時,現在搬進了新社區,到這只要5分鐘,方便多咧。”

  在“家門口”就業,是社區居民們的殷切愿望。搬遷之前,兩個村的村民主要以務農為生。搬遷之后,耕地不能撂荒,群眾需要增收,怎么辦?當地干部想了許多辦法。

  “目前,老村的部分土地已經流轉。下一步,我們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把土地進行規模化流轉,村民們不用再兩頭跑,安心收租金就行。”張松介紹,社區還與河南沐源針織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將社區旁的一座三層小樓租給公司建設“共富工坊”,預計4月份完成裝修,目前已在招工。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記者回味著這幾個字,看著蘭考街道上挺拔舒展的泡桐樹,感受到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在當地干部身上生根發芽。同時,也在群眾的新生活中,體會到“蘭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堅韌和膽氣!(經濟日報記者 杜秀萍 王明昊 夏先清)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