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澳门无码AVAPP,在线观看偷拍视频一区,人人澡人人模人人爽手机版

手機看中經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點贊高鐵,與數以億計的中國人有關

2021年01月24日 20:36   來源:人民日報   中國鐵路

  人民日報1月24日01版

  “從北京開車到崇禮至少得三四個小時,坐京張高鐵僅需約1小時,省下不少時間,以后可以多來!”滑雪愛好者李博“全副武裝”,拎著雪杖走向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的某個雪場。

  “1909年,京張鐵路建成;2019年,京張高鐵通車。從自主設計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進水平,從時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張線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展,也見證了中國綜合國力的飛躍。”北京至張家口高速鐵路2019年12月30日開通運營,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

  截至2020年底,我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3.79萬公里,較2015年末的1.98萬公里,相當于在“十三五”期間翻了近一番,穩居世界第一。

  數以億計的中國人搭乘高鐵,飛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路上。

  里程穩居世界第一

  出行更便捷

  “現在家里有啥急事,立馬就能趕回去,外出工作更踏實了。”2019年12月張大高鐵開通后,北京到山西大同的通行時間由約6小時縮短至1小時45分鐘,這讓在北京做家政服務的楊大姐感受到了更大的便利。

  延伸,再延伸,高鐵讓人們的距離越來越近。這五年,哈牡、新通高鐵相繼運營;鄭渝、鄭阜高鐵開通,中部“兩小時經濟圈”從藍圖變為現實;廣深港高鐵使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動脈越來越通暢……

  創新服務不斷升級

  體驗更舒適

  2016年7月15日11點20分,不到2秒的時間,兩列高鐵列車以420公里的時速在鄭徐高鐵上演“極速會車”,創造了高鐵列車交會、重聯運行速度的世界最高紀錄。

  令人自豪的是,“復興號”高速動車組254項重要標準中84%為中國標準,性能比以往動車組更勝一籌。“每個細節都追求完美,僅高鐵轉向架裝配方案就設計了90種,經過上千次反復驗證。”中車四方公司鉗工首席技師郭銳說。中國工程院院士何華武表示,我國率先成功探索了時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速鐵路系統關鍵技術參數變化規律,高速動車組技術全面實現自主化、標準化和系列化,極大增強了我國高鐵的核心競爭力。

  技術自主可控,運營也更安全智能。采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并實現自動駕駛等功能的京張高鐵,使我國擁有了首條智能高鐵;網絡購票在線選座、人臉識別進站秒過、手機預訂特色餐食、異地購票全路通退通簽等服務,使高鐵旅客搭上了移動互聯的快車……

  帶動區域協調發展

  經濟更繁榮

  “交通便利,接待的游客越來越多,觀光園陸續帶動60多戶貧困戶增收致富,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江西吉安市萬安縣一家鮮花觀光園負責人郭慶全說。2019年昌贛高鐵開通后,萬安縣鄉村旅游迎來新機遇,去年中秋國慶期間日均接待游客1.2萬人次。井岡蜜柚、水南腐竹、泰和烏雞等一批土特產也搭乘昌贛高鐵南下北上,有力激活了當地經濟。

  通達,再通達,高鐵讓發展更加平衡。成貴高鐵貫通,結束了川南宜賓、滇北昭通、黔西畢節等地區不通高鐵的歷史;寶蘭高鐵開通,將西北地區全面接入全國高速鐵路網……截至2019年底,高鐵網對5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覆蓋率達86%。

  日蘭高鐵日曲段開通運營,沂蒙革命老區接入全國高鐵網,脫貧奔小康有了“加速器”;一頭是西湖,一頭是黃山,杭黃高鐵串起數十個風景區,帶動很多新就業形態……

  高鐵列車呼嘯駛過,一條條產業聚集帶、旅游黃金帶在沿線逐步形成,“流動的中國”活力四射!

  來源:人民日報(文字:陸婭楠 丁怡婷 邱超奕)

(責任編輯:符仲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