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指出,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持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以開放、合作、共贏胸懷謀劃發展,堅定不移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同時,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發展體制機制,補齊相關短板,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積極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工作。
代表委員和專家學者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國際上保護主義思潮上升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以開放、合作、共贏胸懷謀劃發展,這宣示了我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為我們應對異常復雜的國際環境指明了努力方向。
“經濟全球化不僅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也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經濟的各個方面,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分工合作與融合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綜藝集團董事長昝圣達認為,雖然目前經濟逆全球化勢力在不斷抬頭,但未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會因為少數發達國家、少數政治家的意志而改變。
昝圣達代表認為,我們要秉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繼續堅持走開放之路,以開放、合作、共贏的胸懷,積極打造全球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對接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規則、標準和最佳實踐,深耕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沿著高質量方向不斷前進。
全國政協委員、西華大學副校長鄭鈜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全發展理念的重要論述,凸顯了安全發展理念在經濟領域的重要意義。在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響國際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背景下,安全發展的價值顯得格外突出。只有夯實經濟安全發展的基礎,才能保障政治安全的根本,實現人民安全的宗旨。要在新的形勢下充分評估并促進經濟發展的要素、資源、市場、機制、制度安全,認真尋找并分析經濟安全發展的短板和不足,加強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加強防范和化解重大經濟發展安全風險,積極推動建設具有安全發展基礎的開放型國際經濟體系,才能發揮我國作為世界最大市場的潛力和作用,推動我國經濟加快發展、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英視睿達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陳宗認為,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按照既定方針、規劃,堅定不移走下去。越是困難重重,我們的改革越要深化、國門越要敞開。無論遇到多大的風浪,都絕對不能走回閉關鎖國的老路。
陳宗委員表示,去年以來,由于一些國家的制裁,造成部分核心零部件斷供,給我國相關企業的生產帶來一定的影響,暴露了我們的短板和弱項,教訓非常深刻,我們必須努力趕超,不能被別人卡住脖子。同時,陳宗委員強調,今天,盡管我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在某些領域也處于領先地位,但仍然要向別的國家學習,以開放的心態不斷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最新成果。
“一些國家通過非正常手段促進回流、限制外資,這將對全球投資環境產生較大負面影響。”全國政協委員、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認為,這將扭曲全球投資資源配置,使本來動力不足的全球經濟發展雪上加霜,也將催生投資保護主義,對全球的營商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顧學明委員強調,當前,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各國經濟不斷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彼此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而資本的跨國流動在促進經濟全球化、可持續增長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限制外國投資是以人為的方式,割裂企業跨國經營聯系。這一非正常的舉措,將極大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并進一步嚴重扭曲國際投資和貿易流動,阻礙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發展,壓縮全球投資市場空間。
顧學明委員表示,限制外國投資,本質上是一種投資保護主義,試圖借疫情“限入”“限出”,顯然是舍本逐末,不利于營造一個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環境,直接損害外資企業利益。與之相反,推動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才是一種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各國共同發展,給所有相關參與方帶來更多福祉的有效途徑和手段。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黃茂興認為,這次疫情也暴露出我們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仍存在的一些短板和不足,只有通過改革來補齊短板和完善不足。且“以外促內”,通過對外開放來倒逼國內改革,激發改革的動力和活力。同時,通過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我國經濟迅速恢復發展。此外,盡管目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有所抬頭,經濟全球化遭受逆流,國際經濟交往受到一定限制,但我們還在向國際社會傳遞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堅定信心。
黃茂興代表表示,當前中國在面臨逆全球化挑戰的情況下,仍會堅定支持多邊主義、堅定支持經濟全球化。通過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做好穩外貿、穩外資、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等工作,確保“六穩”“六保”任務落到實處。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表示,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盡管國際上的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思潮涌動,但是并不會改變全球化的路徑,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也應獲得與其貢獻相對等的話語權。疫情暴露了全球治理短板,未來的世界經濟應在開放合作中實現共贏,并通過開放提升和優化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帶動全球經濟回暖,增強抗風險能力。
代表委員和專家們表示,深刻學習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外開放的重要講話精神,有助于更好認識當前國內外形勢,有助于以更堅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對外開放不斷推向深入,為世界經濟穩定作出貢獻,為世界共同發展增添動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馮其予 姚進)
【代表委員熱議】
全國人大代表肖盛峰:
打造面向東北亞合作新優勢
“大連作為東北改革開放的龍頭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肩負著引領新一輪對外開放、帶動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重大責任和使命。”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大連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肖盛峰建議,建設大連自由貿易港,把大連打造成為我國面向東北亞開放合作的新高地。
肖盛峰代表表示,大連具備區位優勢明顯、港航條件優越、開放體系健全、貿易基礎雄厚等優勢。另外,目前以遼寧港口集團成立為標志的遼寧港口資源整合基本完成,成為我國資產規模和吞吐量規模最大的港口集團之一,產業集聚、產業聯動的專業能力和全球化物流優勢開始顯現。同時,大連自貿片區建設提速,已全部完成119項改革試驗任務。目前,大連作為東北貿易樞紐中心,出口市場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外貿進出口額占遼寧全省的60.1%、占東北的41.8%。
肖盛峰代表建議,支持大連以遼寧港口整合為契機建設自由貿易港,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更好地推進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加快大連國際物流中心和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進程,有效破解制約東北振興發展的矛盾和問題,打造面向東北亞地區的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蘇大鵬)

5月25日上午,人大湖北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會議間歇,全國人大代表李國璋(右一)與同團李杰代表(中)、章鋒代表,就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革中開新局展開熱議。 陳 跡攝(中經視覺)
全國人大代表張術平:
做好平臺構筑開放新高地
“對外開放一直是煙臺的最大優勢和最大潛力。”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表示,今年,煙臺將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著力做好“平臺”“產業”“環境”三篇文章。
平臺是基礎。張術平代表說,作為煙臺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主平臺,“四園兩區”建設將是煙臺推動開放合作共贏的重要載體。今年,煙臺將統籌推進國際招商產業園、中韓產業園、中日產業園、中德新材料產業園和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煙臺保稅港區的一體化建設、協同化發展、差異化招商,真正將“四園兩區”打造成煙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產業是支撐。張術平代表提出,煙臺將主動對標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投資、貿易、資金、運輸、人員從業“五個自由化”,聚焦中日韓經貿合作、海洋經濟加快發展、特色制造業產業集群培育、科創要素集聚和體制機制創新,在首創式改革、差異化探索、集成式借鑒上持續發力,爭取推出10個在全國有價值、可復制的首創成果。
環境是保障。“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煙臺將把‘雙招雙引’作為經濟工作的‘牛鼻子’,繼續深化招商體制改革,把招商資源和力量向產業園傾斜,加快制定產業鏈精準招商實施方案,實施專業化、市場化、精準化招商,積極對接國資、引進外資、激活民資。”張術平代表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苑 王金虎)

人大江西代表團,全國人大代表于集華(左)與同團李洪亮代表就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話題展開討論。 林 君攝(中經視覺)
全國政協委員張宇燕:
開放型經濟 符合人類利益
“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表明中國是站在全人類福祉立場考慮全球發展問題,符合我們一直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表示,自冷戰結束以來,全球化成為潮流趨勢,各個國家發揮自身優勢,參與全球分工合作,獲得經濟增長。
“然而,某些國家奉行單邊主義,不斷‘退群’,破壞全球多邊規則體系,本質上是站在大國博弈的政治立場上,置大多數國家利益于不顧,也要限制和打壓競爭對手,可以說是狹隘的‘利己主義者’。”張宇燕委員說。
張宇燕委員認為,盡管一段時間以來,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化也產生了不利影響。但是,實踐已證明,經濟全球化會促進人類共同繁榮進步,是符合歷史發展方向的潮流,順應了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經濟全球化并非‘完美’,比如,全球化帶來的好處惠及面不夠廣泛,全球經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等。因此,我們才要堅定不移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這是合乎民心民意的。”張宇燕委員說。
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張宇燕委員建議,首先,應依靠科技進步來解決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效應,共同探討建立面向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政策制度體系,營造國際合作環境,讓科技創新成果為更多國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其次,應維護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支持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制,同時發揮自由貿易區對貿易投資的促進作用,讓多邊貿易體制和區域貿易安排這兩個輪子有序轉動起來;再次,應以平等為基礎、以開放為導向、以合作為動力、以共享為目標,共同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吳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