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澳门无码AVAPP,在线观看偷拍视频一区,人人澡人人模人人爽手机版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砥礪奮進的五年]貴州黨灣村里的大忙人

2017年06月02日 07:23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姜 帆

  他是貴州鳳岡縣永和鎮(zhèn)黨灣村最忙碌的人,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能忙活到晚上10點以后;他是黨灣村知名度最高的人,村里人都認識他。他叫吳波,是后壩組的一位村民,種地的農民,也是后壩小學的校長,上數(shù)學課的老師,他還是一名共產黨員,后壩黨小組組長。他今年55歲,黨灣村后壩組100多戶人家都信任他,說跟著他脫貧致富有干勁、有奔頭。

  帶著村民一起做事,要從1995年秋天說起。村里開會動員大家集資拉電,那會兒,大家肚子都填不飽,還要拿錢拉電,大伙不放心。眼看著周邊的村莊都有電了,只剩后壩漆黑一片。吳波坐不住了,他挨家挨戶跟大家溝通,說電咱是要拉的,看大家有啥想法。村民表示賬目得大家掌控。意見統(tǒng)一后,吳波就帶著大家干了起來。他把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做了分工,他負責外聯(lián),跟鄰村交涉占地等具體事宜。大家齊心協(xié)力,日夜奮戰(zhàn)了一個月,后壩終于告別了點煤油燈的歷史。村民們清晰地記得,那是一個不眠夜,管賬的、監(jiān)工的、采購的,大家都來了,當著110戶人家將賬目一一公布后,村民們興奮不已,唱歌跳舞熱鬧了整夜。從此,也奠定了吳波后壩“大管家”地位。

  1997年,吳波在村黨組織的關心培養(yǎng)下,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帶領村民奔好日子的干勁更足了。

  剛開始推廣科學化種植那會兒,村民不能接受“水稻兩段育秧,玉米營養(yǎng)塊移栽”,認為是“不務正業(yè),浪費時間”。吳波在自家的地里做示范,每畝田收1200多斤谷子,是傳統(tǒng)種植的2倍至3倍,大家這才跟著干起來。

  村里沒什么產業(yè),大家都很窮,吳波就鼓勵青壯年外出打工。后來村里陸續(xù)蓋起了100多棟小洋樓,基本上都是打工掙來的!目前,后壩組村民的人均收入從2011年的4000元增加到10000元以上,高于全村人均8600元水平。

  “后壩的黨小組組長吳波了不起,說話好使,一個微信捐款一夜可達13萬多元�!贝迕駛冞@樣介紹道。2015年2月10日,吳波組建了一個“后壩和諧大家庭”微信群,群建好不久就辦了件大好事。看到村民們很渴望有個活動場地,吳波便在群里發(fā)了這樣一句話:“我們在外打工的也要為家鄉(xiāng)脫貧工作做貢獻,大家捐錢出資修個休閑娛樂的廣場如何?”沒想到,微信剛一發(fā)出,群里就熱鬧起來。群里在外打工的村民積極響應:9999元、8888元、7777元、6666元、5500元……那一夜,僅群里就籌集資金13萬多元。吳波興奮得一夜沒睡著。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召集黨小組成員成立了“后壩廣場修建領導小組”,廣場工程迅速開工。干活的師傅沒地方吃飯,吳波妻子朱俊鳳便承擔了義務免費提供餐食的工作,一個廣場修下來,吳波一家至少給400人次提供了飯食。

  吳波總是精打細算,從不亂花集資的錢。每次進城或到鎮(zhèn)上買材料、請師傅,吳波都是自己開車帶村里的人一起去,幾個人吃飯,吳波自掏腰包,油費等也都是他自己出,從來沒報過賬。

  今年年初,他看到鄰居吳萬貴想種烤煙,便把自家的40畝烤煙訂單中的20畝轉給了他。這一項就會讓他家少收入5萬元左右。

  村民們都說,吳波看似忙忙碌碌的背后,是他的責任感。他心里裝著太多的愛,愛這片土地,愛這片土地上的父老鄉(xiāng)親,愿意為他們奉獻一切。(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姜 帆)

    相關專題: 

    砥礪奮進的五年 精準扶貧駐村調研 

 

更多報道請關注 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客戶端

(責任編輯:劉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