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澳门无码AVAPP,在线观看偷拍视频一区,人人澡人人模人人爽手机版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王麒代表:關注新能源10年 推動充電設施建設

2017年03月09日 06:58   來源: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9日訊(記者 郭濤 專欄 馮虎 專欄)“從最初呼吁國家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生產,到加大對市場推廣應用的扶持力度,再到大力加強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10年來,我一直關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啟陽汽車集團董事長王麒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聽了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我覺得很欣慰,自己的呼吁和其中的要點還是很契合的。”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啟陽汽車集團董事長王麒

  近年來,在政府大力推動下,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中汽協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生產新能源汽車51.7萬輛,銷售50.7萬輛,市場表現超出預期。 

  然而,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后,也應看到其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去年出現的“騙補”問題,對于新能源汽車整體發展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此外, 財政部2016年已明確“補貼退坡”機制:2017年至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將在2016年基礎上下調20%,2019年至2020年下降40%,2020年以后補貼政策將退出。 

  對此,王麒表示,“能不能有針對性的,對重點車型,重點領域延長補貼。這一塊我覺得更有利于新能源汽車的積極發展,起到正面引導作用。” 

  目前,受限于各方面技術條件,新能源汽車在市場推廣應用方面,仍存在著一定的“里程憂慮”。“正常來看,新能源汽車產品目前的續航里程在100公里左右,嚴重影響了駕駛者的活動半徑。如果我們的充電樁能夠加快布置,再加上(電池)續航里程能夠提升,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將會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王麒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 

  此前,四部委聯合印發《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明確提出,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要超過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要超過480萬個,以滿足全國500萬輛電動汽車充電需求。樁、車比例基本達到1:1。 

  四川省對此的要求是“適度超前”,2020年新建集中式充換電站600座以上,分散式充電樁達到27萬個以上,以滿足23萬輛以上的電動車充電需求。成都市的計劃是,2020年充電樁要超過11萬座,公共充電服務的覆蓋率要達到70%以上,滿足大約有12萬輛電動車的充電需求,樁、車比例在1:1.1。 

  “所以,不管是國家層面,還是四川省、成都市,都出臺了很多積極的政策,加大力度推動充電設施的建設。”對此,王麒建議:一是統一充電接口,二是對充電收費標準統一的“兩個統一”。 

  “之前,我一直建議所有的充電接口、所有的品牌都可以共享,這一點終于在去年得以實現。接下來還應對充電收費標準進行統一。”“充電設施建設,投資規模大、回收時間長。國家現在大力推動充電設施建設,應給予一定的優惠,鼓勵更多的民營經濟、社會資本參與進來”,王麒進一步說道。 

  此外,王麒還建議,高速公路服務區中的充電網絡建設應加快,以進一步緩解消費者的“里程憂慮”。國家的電力企業,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還應當出臺優惠的用電政策,以鼓勵消費者在晚間進行充電,避開白天的用電高峰。 

  對于,充電設施企業的統一規范管理,王麒建議設置一定的“門檻”。“要有一定的技術能力,達到標準,你才可以去做充電設施。保證絕對的安全。還有就是要具備售后服務的能力,充電樁如果壞了怎么辦?” 

  代表委員小資料: 

  王麒,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啟陽汽車集團董事長。 

  更多報道請見 “穩中求進 團結奮進——2017全國兩會專題”

(責任編輯:馬瀚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