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澳门无码AVAPP,在线观看偷拍视频一区,人人澡人人模人人爽手机版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昔日長征路 今朝換新顏

2016年10月21日 06:4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王 晉

  四川眉山市“重溫長征史,共圓中國夢”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合唱比賽舉行,追憶崢嶸歲月,傳承長征精神。 張忠蘋攝

  寧夏隆德縣紅崖村曾是紅二十五軍先遣團宿營的地方,村民楊國權平時打工,閑時創作,他的剪紙作品既展現老區人民的幸福生活,也有紅軍長征的故事。 經濟日報記者 翟天雪攝

  李永健(右二)和陳菊芳(右一)是廣西興安縣湘江戰役紀念碑園的環衛工,他們每天細心地維護這里的環境,感恩先輩們用生命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 經濟日報記者 翟天雪攝

  江西會昌縣珠蘭鄉蔗坪村,紅軍后代曾金友(左)在新屋前展示領到的脫貧證書。隨著國家精準扶貧工程的推進,村里許多貧困戶都光榮摘“帽”。經濟日報記者 翟天雪攝

  陜西延安市吳起縣白豹鎮土佛寺村的溫室日光大棚里,村民正在管護甜瓜種苗。老區人民依靠發展現代農業,走上了致富路。經濟日報記者 王 晉攝

  青海循化縣紅光村西路軍紅軍小學操場上,當年西路軍栽下的樹已枝葉繁茂。經濟日報記者 石 晶攝

  重慶市沙坪壩區土主小學通過開展沙畫、剪紙、書法、國畫創作等系列活動,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趙杰昌攝

  觀眾在寧夏六盤山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參觀。經濟日報記者 拓兆兵攝

  一列高速動車駛過江西南昌工務段管轄區九線匯聚的金仙特大橋。近年來,革命老區江西弘揚長征精神,聚焦經濟建設,打造四通八達的現代立體交通網絡。滬昆高鐵(江西段)將沿線城市連點成線,串起區域經濟帶,助推革命老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鮑贛生攝

  這是一次觸及心靈的遠征。

  一處處歷史遺跡,一張張珍貴圖片,一幅幅宣傳標語……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經濟日報》“接力走長征 共筑中國夢”大型采訪組的記者們重走長征路,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一路走來,耳邊似乎聽到了當年的槍炮隆隆,眼前仿佛看到那支年輕的鋼鐵洪流,心中經常被長征路上的故事感動。

  江西瑞金、福建長汀、湖南通道、貴州遵義、四川阿壩、甘肅哈達鋪、陜西吳起、寧夏將臺堡……這些長征路上地標式的名字閃閃發亮,標注了當年紅軍將士血灑征程的路線,也標注著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跡。

  1935年10月,毛澤東同志曾豪邁地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有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兩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的。”

  長征永遠鐫刻在中國革命史的豐碑上,長征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走好新的長征路,如今,當年紅軍走過的地方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長期以來,革命老區受自然條件、基礎設施、交通區位、人才匱乏等因素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當地廣大干部群眾正以更精準的舉措、更務實的辦法,勇于擔當、真抓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基礎設施條件在改善。高速公路打通了不少縣市發展的血脈,一些地方還通了高鐵;在西北、西南等相對落后地區,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扶貧等扎實推進,老區的百姓住進了新房子,偏遠的山村也有了文化小廣場,老區人的眼界更寬了。

  生態發展理念已生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昔日紅色故土上,正在書寫綠色發展新篇章。“賀龍故里”湖南省桑植縣,山清水秀,風景秀麗,當地讓多個產業互為資源,實現“生態循環”;會師圣地甘肅省會寧縣,著力發展紅色旅游基地、金色教育基地、綠色產業基地“三大優勢支撐”,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勝利山下,陜西吳起縣從1998年開始推進退耕還林,黃土高原上生長著綠色的希望。

  發展后勁在集聚。老區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也有一群埋頭苦干的人。一路走來,我們接觸了大量基層干部群眾,不管是大學生村官,還是鄉鎮干部,不管是企業家,還是市委書記,他們身上有一種可貴的“精氣神”。他們樸實而執著,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他們說,自己是紅軍的傳人,更要發揚紅軍長征精神,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勇于擔當,與群眾心貼心共謀發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80年光陰似箭,昔日落后的舊山河已展露新顏。如何走好我們這代人的長征路,如何書寫無愧于這偉大時代的新篇章,期待著我們每個人用行動做出回答。

  (經濟日報記者 王 晉)

(責任編輯:王炬鵬)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