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中國經濟網十八大特別節目。今天我們非常榮幸的請到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劉卉。劉廳長,歡迎您。 劉卉:主持人你好,網友們大家好,我也是經常看中國經濟網的新聞。今天來到中經網來做客非常榮幸,能在比較短暫的時間里和廣大網友交流一下我的想法和心得。 主持人:十八大報告的第六部分講到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要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嚴格土地用途管制,作為國土資源管理干部,您對此有什么感受感想? 劉卉:這次十八大和十七大相比,十八大報告把“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寫入報告當中,這個是非常大的一種進步,作為我們來說,國土空間格局,國土是我們每一個人生存的一個地方,它既和國家有關也和每一個百姓有關,讓它的格局更加優化,讓它的生態環境更好,讓它更適合于人居,更適合于我們的發展,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從這一點上來說,優化空間格局,就像剛才您說的,是一個長久的話題。不同的發展階段,對于優化空間格局的要求和標準是不一樣的,我們到達了目前這個階段,要全面實現小康,小康建設中就包括美好家園,包括藍天綠水,優化格局就被提到更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對于我們來說,更主要的就像報告中說的尊重自然、美化自然,我們要不斷的采取一些措施和辦法,來達到美好家園。 主持人:《經濟日報》多次報道過寧夏在國土資源管理方面的經驗,今天能否給廣大網友介紹一下寧夏在這方面的成功探索和今后的謀劃? 劉卉:優化空間格局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應該說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報告中是這樣提到的,作為我們來說,每一寸國土都是應該萬般珍惜的。就拿寧夏來說它只有6萬多平方公里,承載了600萬人口,這個承載量還是少的,我們發達地區承載的人口更多。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怎么樣使空間格局更加適合于我們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這里面就是要做很多工作。 你比方說在我們日常的管理上,首先我們是要進行土地的規劃,哪些適于做耕地,哪些適于工業開發,哪些作為生態的用地,哪些要保護自然的原始地貌,這個在我們的規劃當中都是有明確要求的,而且從現在國家大的方針來說,集約節約利用土地,保護我們現有的這是一個基本的方針,就寧夏來說,實際上整個管理,對國土管理的要求上,我們在做工作的時候一種導向,還是盡量要把18億畝的耕地保護起來,把我們的生態用地更多保護起來。在國有未用土地上,我們寧夏有一些荒漠、戈地,引導大家向那些地區發展,比如黃河兩岸的塞上江南。把生態用地都保護起來,才能使得現在已經逐步好轉的環境會變得更加好,同時也不影響整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因為我們作為西部地區來說,經濟社會發展,除了保護好生態環境以外,更重要還是要有大的項目,比如那些能產生利潤、產生GDP這樣的大工業,在其它方面搞科技項目,也必須要用土地,同時我們也要想辦法保護耕地,這樣的話,才能使我們的空間格局得到進一步的優化,這是一個方面。 另外我們目前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一些大的戰略,比方寧夏最近就在做一個非常大的工程,為了和全國共同實現小康,我們必須讓我們現有的貧困人口盡快脫貧致富,寧夏自治區黨委啟動了35萬生態移民工程,它的內容就是把山區不適于人類生存的地方的35萬群眾搬到山下灌區,生態環境比較好,而且有富余的耕地還可以開發,表面上看只是扶貧的一個工程,實際上也是一個生態保護的工程,同時也是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的工程。為什么這么說?35萬群眾在山里生活生產,占有的土地超過200萬畝,除了居住用地以外,剩下都是被過度開發而廣種薄收甚至廣種不收的土地,他們從山上搬下來以后,我們通過相關法規的要求,把山上的土地恢復生態,讓它自然恢復生態,這樣的話,我們就多了200多萬畝的生態的土地,人類從那個地方遷徙出來之后,經過若干年,按照我們現有的經驗它會恢復得很好,寧夏已經有了成功的經驗。35萬的移民經過幾年以后他脫貧致富,山上的土地得到恢復和保護,我覺得從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來說就是很好的表現。 主持人:我們注意到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要工作就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因為我們總覺得不理想,您認為讓格局更加合理我們最應該做的是什么? 劉卉:寧夏這幾年在自治區黨委直接指導下大家來努力工作,也想了很多的辦法,那么有一些工作確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我剛才也介紹到,首先是我們的耕地保護工作,應該說達到了國家的要求。我剛才介紹到了我們的耕地保護的面積現在是超出國家要求我們的200多萬畝的,而且我們的耕地連續25年是凈增長的,我們的水澆地的面積,西部是缺水的地方,我們水澆地超過600萬畝,這些都和我們一直在堅持不懈的采取措施保護耕地息息相關,在國務院對各省耕地保護責任制考核當中,寧夏是名列前茅的。這是一個方面。 另外一個方面,除了保護耕地以外,我們在國土整治也就是土地整理方面,近兩年,使群眾從耕地上得到更高的收益,到2015年我們將整理土地達到500多萬畝,實際上是把三分之一以上的耕地進行了整理,會使三分之一以上的農民群眾得到收益,我們新增的耕地是36萬畝,當然國家給了我們很多的投入,其中70%是國家對我們的投入,所以這里我們非常感謝國家和相關部門對我們的支持。那么通過這樣的整治以后,我們經過測算,整治以后的土地普遍提高了一兩個等級,每畝地可以增產110公斤,每畝地可以節水20%,我們通過整理以后節水,然后又擴大水澆地的面積,我們已經擴大了14萬畝,就是在總用水量不變的情況下,通過節水措施使得耕地質量提高,同時降低水的消耗把這個水拿出來再擴大水澆地面積,41萬畝,目前還沒有做完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成果。群眾非常歡迎,老百姓管土地整理叫做民心工程,我們也從中看到了這樣的收益,所以我們也下決心在今后繼續做下去。 另外我們也采取了很多的方式,在集約節約用地的同時來破解用地發展的難題。大家都知道,保發展和保環境似乎是一個矛盾,但是如果你把這個問題處理得好的話,它是可以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共同收益的,在這方面,我們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就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具體地講就是利用生態的恢復,然后把過去的一些廢棄的或者說遭到人為破壞的一些不用了的建設用地把它恢復成耕地,然后再把這一部分的建設用地的指標置換到需要建設的地方,這樣的話,我們就破解了用地難的問題,你比方說我們的石嘴山市,它在過去有大面積的礦區,過去50、60年代曾經為國家做出重大的貢獻,現在礦區撤離了我們在那里植樹,把那個地方的建設用地指標再拿到需要用地的地方再來利用這塊指標,這樣的話就破解了難題,耕地沒有減少,建設用地沒有增加,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搞了發展。所以說有很多用地的難題是可以通過政策的支持,通過創新我們的管理模式和方式來得到解決的。 這個作為我們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來說是不可缺少的,也就說在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當中管理上一定要創新,要在總的大原則下要創新你的管理模式,這樣才能夠得到發展。 主持人:我們知道,寧夏在全國率先建成省級土地和礦業權交易市場,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相關情況。 劉卉:為了解決市場規范這個問題,我們利用計算機網絡,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易。怎么樣減少人為干預,我們是把所有的程序編入計算機,把所有的要求編入計算機程序。 你比方說,對于一個地方的審核,我們通過計算機審核,包括采用衛星照片,看那個地方的地形地貌。這樣的話通過互聯網用計算機來進行交易,就減少了人為干預,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也方便了交易者。我們交易是匿名的,而且通過互聯網,交易都可以清楚看到。 這個平臺建成以后,受到了廣大土地礦業權人和需要交易的人、需要購買人的好評,大家非常歡迎。我們的交易平臺建成已經有兩年的時間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投訴。在自治區評議中,最高的就是國土和礦業權的交易。 主持人: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有些地方在用地方面的矛盾還是非常突出的,存在用地總量成倍的放大的現象。寧夏在這方面是什么的情況,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種情況? 劉卉:用地的矛盾,從咱們整個國家960萬平方公里,十幾億人口,目前是第二大經濟體,存在用地矛盾是必然的。而且我還有一個觀點,我認為它是階段性的,那么特別是在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的第二階段,用地矛盾依然存在。 在這方面寧夏也是這樣,因為過去寧夏是屬于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它的發展相對比較滯后,在發展過程中也是有階段性的。前十年,我們的用地總量每年不超過6萬畝,而現在用地的需求大概在20萬畝。這樣大的一個反差,國家每年對土地的供應采取宏觀調控方式,是非常正確的。如果你不宏觀調控的話,18億畝的紅線是難以實現。 從這點來說,怎么樣破解用地的難題,就正如我前面談到的,首先第一條,你要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在土地的使用上,在項目的選擇上,在用地的標準上,都要采取各種方式,用最少土地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包括經濟效益和其它方面的效益的產出。 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利用經濟杠桿促進大家利用荒山荒漠。人類生存發展過程中,比如我們有些不太適合利用的土地,像戈壁荒灘,我們制定了一個新能源發展政策,太陽能光伏發電,也是清潔能源發電。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出臺政策引導,你在耕地里建這些,我們基本上是不允許你建的,你在草地里和戈壁里建,政策就不一樣了,我們鼓勵他到那些地方去。通過一些措施,包括剛才我說的,恢復工礦的廢棄地,我們搞的增減掛鉤,恢復耕地以后,恢復耕地過程中產生新的建設用地閑置指標,再拿到城市周邊來用,這樣的話,使得用地矛盾能夠逐步的緩解。 就是通過這樣的一些方式,現在國家給我們的用地指標和我們自己通過各種方式來復墾然后來搞建設的這樣的用地的量,基本上是各占一半。就是通過集約節約和恢復生態的這種方式來搞建設,和國家給我指標,新增用地指標搞建設的地基本上是各占一半。 所以我覺得今后破解用地發展難題,這些應該說是很有效的途徑,不能光靠國家增加建設用地量,還是不斷優化國土的環境,通過優化,通過發展方式的一種轉變,來解決用地難的問題。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謝劉廳長來到我們的節目當中,也感謝大家的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