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歲末年初,中國美容儀市場異常熱鬧。不少頭部主播開啟了美容儀帶貨專場,各平臺也開啟了美容儀團購活動,同時,眾多美妝種草博主也開始安利或盤點這波美容儀促銷活動。射頻類美容儀正是這波風潮的主角,且價格呈現出歷史性大跳水,此前高達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產品,價格通通“打骨折”,僅需599元、499元、399元,甚至299元就能“上車”。這背后的原因是,根據規定,2024年4月1日起,射頻類美容儀將要“持證上崗”,所以企業不得不清倉大甩賣。
“持證上崗”大限將至,行業掀起清倉甩賣潮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于2022年3月調整了《醫療器械分類目錄》內容,其中明確規定射頻治療儀、射頻皮膚治療儀類產品納入Ⅲ類醫療器械目錄管理,從2024年4月1日起必須“持證上崗”。2023年4月,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發布的《射頻美容設備注冊審查指導原則》進一步明確,射頻美容設備包括家用手持式(小型)設備。也就是說,在規定日期后,沒有取得相關資質的射頻類美容儀產品,就無法在市場上流通。
隨著規定期限越來越近,不少品牌都坐不住了,開始“轟轟烈烈”地低價清倉甩賣。當前,初普、花至、覓光、絲可等品牌的產品開始打折。部分頭部品牌雖然沒有開始甩賣,但有企業負責人告訴《電器》記者,納入第三類醫療器械管理對自己企業的影響很大,也在考慮接下來是否要加入這場降價甩賣風潮中。
這股甩賣風潮出現后,消費者對于美容儀價格合理性、產品品質等方面的爭論層出不窮。
劉女士抱怨稱,自己剛在2023年“雙11”搶購了某著名品牌的美容儀,各種預售湊單滿減后到手價為3500元左右,僅僅過了1個月左右,這款美容儀就開始甩賣,跌價近3000元。經歷跳水價后,購買到這款美容儀的薛女士同樣不滿意。她向《電器》記者表示:“不知道是心理作用還是實際就有這個問題,這款美容儀到手后細節一般,質感也不顯高檔,滿滿塑料感。還有不少傳言說,這個品牌因為取得相關資質要耗費大量資源,臨床試驗周期也比較長,所以決定放棄中國市場,準備跑路。因此,我對產品的售后服務和配套凝膠的后期購買都比較擔心。”
“這場甩賣中,可能存在一些小品牌趁機‘打秋風’,借著甩賣的名義以次充好賺錢。但是,大品牌打折銷售的產品,和以前正價銷售的產品沒有什么區別,純屬清倉。”某業內人士預測,今年三八婦女節,射頻類美容儀價格或將跌至谷底。
獲取資質難度大,市場洗牌在即
據悉,國家對于醫療器械的管理分為三大類,第三類是最高級別的醫療器械,是可以植入人體,用于支持、維持生命,對人體具有潛在危險,對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須嚴格控制的醫療器械。因此,第三類醫療器械管理非常嚴格,申報需要做臨床試驗,周期較長,成本較高。
某業內人士表示,為了取得資質,企業需要先建立醫療器械治療管理體系,經過各種檢測和試驗后,還要再進入臨床試驗環節。其中臨床試驗周期很長,可能要一到兩年,通過后才能申請注冊,獲得資質。他進一步說:“不僅時間長,耗費成本也會很高,一款普通的產品成本至少要幾百萬元。”
因此,取得第三類醫療器械管理資質,對于射頻類美容儀企業來說,市場準入門檻大大提高,甚至變得非常困難。
《電器》記者通過查詢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發現,截至發稿日,尚未有射頻皮膚治療儀取得第三類醫療器械資質。
據悉,一些企業已經開始申報臨床試驗。中國人類遺傳資源合作臨床試驗備案公示的信息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僅有FLOSSOM花至、雅萌、OGP時光機、AMIRO覓光、MARY FAIRY瑪麗仙5個品牌的關聯公司,申報了評估“射頻皮膚治療儀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試驗。
從備案時間開始計算,到2024年4月1日,臨床試驗最久的品牌也剛剛滿1年,能否通過臨床試驗還是未知數。余下的射頻美容儀品牌要么加快進度完成臨床驗證并取得備案,要么清倉出貨,更換賽道乃至退出市場。
可以確定的是,時下“炒得火熱”的射頻類美容儀,正面臨著日漸逼近的新規沖擊,一輪大洗牌已在悄然醞釀,行業未來發展充滿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