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文湘 見習記者 金婉霞
隨著年齡增長,骨科、腦科等退行性疾病增多,能否實現早診斷、早干預、延緩病變?諸如血糖控制、聽力輔助等各類健康細節,又該如何關注?4月10日,記者在第91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春季)博覽會現場看到,來自“銀發一族”的健康需求正成為高端醫療器械企業的新產品研發方向。
比如,上海聯影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影微電子”)展示了其全系列的助聽器產品;北京萬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東醫療”)則帶來了業界首款全幅數字化放射攝影(DR)設備等,可賦能骨科的前期診療、術前評估、術中定位、術后康復評估等。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美的醫療(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醫療健康業務品牌)業務負責人馬赤兵坦言,醫療行業企業最大的市場機遇來自臨床需求,而眼下,對于中國市場而言,“銀發經濟”潛力正足。來自民政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3.1億,65歲及以上人口2.2億,占比分別為22%、15.6%,已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預計到2035年,“銀發經濟”占GDP比重將從6%上升到9%。
產品創新滿足健康需求
走進聯影微電子的展臺,清新風撲面而來:淡紫色的展臺鋪陳著一副副耳機,觀眾們既能試戴,還能通過聆聽分貝感受聲音的魅力。一些年長的觀眾一邊聽著講解,一邊詢問產品信息:“這能讓我聽得更清楚嗎?這產品已經上市了嗎?”
聯影微電子助聽器事業部臨床市場負責人屠文河對記者表示,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進程加速,助聽器市場正迎來快速增長。據京東健康統計,2024年京東健康助聽器類商品的總交易額同比增長超過30%,用戶規模同比增長超過40%。
既然需求真實存在,如何通過產品創新,來滿足需求?在現場,記者觀察到,高端醫療器械廠商在“下場”時,普遍選擇了堅持做好硬科技創新這條路子。
記者了解到,在研發助聽器產品時,無論是芯片、硬件軟件,聯影微電子都選擇了自主開發、自主創新,甚至還特地開發了中文聽力平臺,可針對中文語音、聲調的特點,實現定制化。性能測試結果顯示,該產品的整體性能指標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人工智能降噪、源頭性嘯叫抑制等部分性能指標已做到全球領先。
在萬東醫療的展臺前,一款全幅DR設備引起記者關注——作為最傳統的影像設備,DR設備已廣泛應用于骨科診斷;但傳統DR設備的平板尺寸只有43厘米,醫生要獲得患者的全脊柱全下肢圖像,要通過多次曝光、進而拼成完整影像,耗時長、輻射劑量高。眼下,隨著老齡化加劇,骨關節炎和骨質疏松患者數量廣泛增加,骨科對于DR設備的使用需求激增。能否僅通過一次人體拍攝,就實現全脊柱全下肢的成像?這款全幅DR就可以做到。產品經理王力超向記者提及了一個細節:這款全幅DR將平板尺寸擴大至120厘米,“我們使用了全新的設計,并進行了定向開發。”就這樣,一個細節的改進為一款老產品打開了新空間。
高端產品價格更親民
從行業層面來看,近年來,全國已有多地出臺相關措施加碼發展“銀發經濟”,相關上市公司也正積極布局相關產業。
在展會上,記者留意到,許多企業都拿出了布局“銀發經濟”的方案。仍以助聽器為例,展會期間,聯影微電子宣布與京東健康、天貓健康這兩大電商平臺合作,通過線上下單、遠程專業驗配等模式,打通產品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在價格方面,“醫療級”助聽器uOrigin源系列u12 Lite產品可以憑2000多元的價格,對標動輒萬元的進口助聽器性能。
另外,在康復醫療器械展區,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已有多家企業在醫院端產品的基礎上,又新近開發了面向消費者的醫療級康復器械,后者在功能上更適配于家庭場景,價格也更親民。一家從事外骨骼機器人開發的企業負責人對記者稱,針對家庭場景,其外骨骼機器人既能幫助老年人代步,也可訓練其腿部肌肉,產品單價已降至萬元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