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辦公室會同中央紀委辦公廳通報3起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典型問題。其中,內蒙古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在政務服務中搞“面子工程”,搭車建設數字液晶屏、全彩屏等,主要用于接待來訪參觀,平時基本處于關閉狀態。投資1200萬元建設的6個政務服務信息系統,有的建成后就停用,有的未有效運行,造成資源浪費。
進入信息社會,老百姓上了網,政務服務也需要上網。近年來,各地各部門積極開展數字政務服務,讓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持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效率。但也有一些地方熱衷于用數字手段“裝點”門面、“打造”政績,讓先進技術淪為“精致的敷衍”,成為“政績作秀”的道具。這些做法不僅浪費資源,也在黨員群眾心中造成了不良影響。
消滅這種利用新技術搞形式主義的沖動,根本在于推動技術使用者轉變作風,把解決民生問題、滿足人民需求作為使用技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果某些領導干部只想著巧立名目“花錢”,而不是幫助群眾“省錢”“賺錢”,再多“豐碑”也不會變成百姓口碑。耗費巨資建設“政務系統”,只是為了在“鏡頭前作秀”,這必然會失去對黨員干部的凝聚力,侵蝕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對于此類問題,相關部門要加大監督監管力度,狠狠剎住“數字形式主義”的歪風。各地各部門應該采取切實行動,解決好“歷史遺留問題”:被查處的項目不能被當成“燙手山芋”,任由已經發生的投入閑置浪費;更不能會議紀要層層批轉,讓實際問題“原地打轉”。當然,數字政務項目,只要是科學的、切合新的實際需求的、符合人民群眾意愿的,就應該堅持干,一茬接著一茬干,讓好項目成為服務人民群眾的金字招牌。
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那些看似高端大氣、技術先進的數字政務服務,如果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不能為百姓帶來福利,最終也還是會成為“精致的敷衍”。讓政務服務始終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技術手段就不會變成“數字盆景”,最終成為便利群眾、造福百姓的好幫手。
。ū緢笤u論員丁靜 吉寧 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