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已進入規模化退役階段,有“城市礦產”之稱的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邁向千億元級。然而,這一新興行業也面臨規范化回收率低、安全隱患突出、資源利用率不足等問題。完善動力電池回收體系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邁向成熟的標志,也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保障資源安全的重要一環,因此,要加快打造規范、高效、安全的回收體系,確保廢舊動力電池得到科學處理和高效利用。
用法治化手段規范回收利用,重塑責任鏈條,筑牢安全底線。要進一步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明確車企、電池生產商的回收責任,確保其履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義務。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建立從生產到回收的“一碼溯源”機制,確保電池流向透明可控。同時,實施動態準入管理,對符合技術規范和環保標準的企業給予財稅支持,引導更多企業加大投入、提升技術水平。對無資質的非正規渠道回收行為,應依法予以嚴厲打擊,形成有效震懾。通過規范市場秩序,為合規企業創造良好競爭環境。
完善技術標準與基礎設施,夯實規模化回收基礎。退役動力電池的易燃易爆特性對儲運環節提出了極高要求。應加快制定和完善動力電池回收技術標準,確保對不同技術和設備的兼容性、通用性,以適應行業發展需求。優化回收網絡布局,依托新能源汽車銷售服務網點、社區服務中心設立回收終端,推動重點區域建設防爆倉儲中心,推行集中檢測與分類轉運模式。針對偏遠地區的物流難題,可探索新型物流模式,例如通過區域共享物流平臺降低運輸成本。此外,要充分結合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建立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優化回收流程,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的回收模式。
構建責任共擔、價值共享的協同生態,充分釋放市場潛能。動力電池回收涉及政府部門、車企、電池廠、回收企業、消費者等多方主體。相關部門應著力構建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生態鏈,推動數字化溯源體系建設。企業可探索“電池銀行”等商業模式創新,由產業鏈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資產運營平臺,通過電池租賃實現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降低用戶購置成本,并為規模化回收提供穩定貨源。在公眾參與層面,應建立激勵機制,例如將電池回收納入碳普惠體系,通過積分兌換等方式鼓勵消費者主動移交退役電池。只有多方協同努力,才能將政策推力轉化為市場活力,實現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高質量發展。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于瀟宇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劉朋)